唉情欲与虐杀我都看不完,但这部一口气看完了倒是很喜欢。50年代日共和60年代末学运两代对决,吉田说运动到最后必定走向暴力,最后自己只能视其为“茶番”,而影片则是一个过去现在未来可以共存的空间。片中这武断又傻逼的抓贼游戏...日共看来也是苏联老大哥的孩子嘛。男主青年时代运动失败过错与愧疚酿成的循环炼狱,角色层层叠叠多重身份最终走向无意义,化解了认真会带来的而幼稚可笑,构图全部是景区建筑卡掉大半造型拗得登峰造极,选景太牛了吧,一柳慧的配乐感伤起来也蛮有杀伤力的
有被构图惊到,建筑摄影新高度
独特的构图成就了一部奇妙的电影,剧情的看不懂也是它的魅力之一。
实验性强,这样的构图是很特别,但不那么刻意会更好...
吉田喜重构图确实有一手,很会利用建筑空间和形状。又是讲革命,确实是打乱了叙事顺序和节奏,是有挑战性的。
七十年代的日本电影弥漫着一股浓烈恐怖气氛。无论是电影中的女人,音乐还是色彩。不太喜欢晦涩难懂的剧情,但一些建筑光影效果的运用,镜头转接,前锋电影惯用的独特视角,以及故事情节的刻意安排也不是没有看头的。
幻惑。吉田喜重为什么那么喜欢“第四面墙”这种舞台处理?人物对话也是生涩的舞台腔(不过,我估计像吉田这样几近苛刻控制的人也不会让演员有自然生动的演出,即便是“松竹新浪潮”前的《秋津温泉》里茉莉子广受赞誉的表演,在我看来还是非常生涩僵硬,更不用说那个长门了。)总体来看,如果不能把吉田赋予光影,以及几何式构图的符号含义弄清,是很难理解的了。但如果武断说它没有价值是不可取的,把握的度,就是黑泽明说那个“有趣”,你不一定看得明白,但是你可能觉得有趣。
想了半天还是只憋得出一个字:“屌”。
这已经看不懂剧情了,革命的迷茫和虚无。吉田喜重的形式实验是以构图为出发点的,但是最后戏剧的元素还是出来了,也不好说到底是殊途同归还是走了弯路。
#自制日本电影月#《情欲与虐杀》野心升级版4:3俯视/仰视/建筑遮挡/台灯
3.5
形式走得更远,内容却更晦涩。过曝、灯光、房间内景、废旧工厂,除了演员没有其他人,真是省钱。仍然是行走在工业景观之中,溯游在记忆与未来的革命激情与历史的巨大虚无。几乎没看懂,但吉田和大岛却真正做到了电影的当下性,1970,在革命尚未呈现颓势之时。吉田喜重真是毁了我的女神。
比eros强!虽然依旧是没必要的长但至少在形式和结构上更加清楚,尤其是由建筑带动构图的尝试让人困扰但挺有趣。当人物被不断挤压到画面的边角与建筑间隙之中,人和建筑环境的关系与人和革命组织的关系发生重合。无中生有的叛徒问题与逼仄的生存空间就像是由建筑奠定的(最后的灭亡预示了浅间山庄)接受审判与推举领袖的无缝相互转换被室内空间与室外空地的关系表达。为了记下构图在黑暗中疯狂作画(扶额,看完才想起来应该是有资源的
无聊无趣加装逼,唯一值得称道的是音乐的恐怖气息和独到的构图摄影。故事从一开始还有点形,但到了1/3的时候完全散了架,导致之后完全感觉导演在跳大神和梦游。人物的表演也是很僵硬的在对着空气讲台词,一部两小时的片子就是用大量不知所谓的对话和独特的镜头堆砌而成,可看性几乎为零,浪费时间!
挺怪的没看明白。貌似依旧有《日本的夜与雾》里那类反思,但又远不止于此。建立在过曝基础上的一套摄影美学,人物行动对白舞台剧化。
吉田喜重也是个「建筑师」
构图酷毙
场景选择了不少空旷无人的厂房,甚至还出现了跨座式单轨;布景像装置艺术,整体氛围又像舞台剧;一个未成为飞船设计师的男人,给梦想中的飞船命名为“粉色胶囊狮子”;吉田喜重式异色性爱+原子能朋克+头脑警察式的革命狂想。
所有的元素都是精神的呓语,没有逻辑,对于究极的感知,空间起了决定性作用,我们不能永远再见,对于存在究极意义的焦虑,对于时间与过去湮灭的虚无惆怅,对于情欲的究极幻想,对于爱情的悲愁物语,对于社会本质和历史内幕的坚定与怀疑,这一切都是如此的在绝对的影像之中呈现,空间,质料,情感,不确定性,精神的影像化。
maisondelaculturedujapon20h280611完全看不懂~儘管很困並且因為椅子矮不停變著法兒磨屁股卻一直不會想要閉上眼睛~導演的陰謀吧?讓觀眾一路瞪圓眼球看過來只想叫好卻絲毫無法描述~堪比惡保姆偷偷欺負癡呆老人或智障兒童後者卻有苦難言告狀無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