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比前作本片的风格更加诡异(中途马布斯博士的眼神堪比恐怖片……)。本作的编剧是导演的妻子冯·哈布,她是纳粹党员,后与丈夫离婚,但批评家因此说本片没有渗入导演对时代走向的担忧,显然也不是如此,结果该片在德国被禁,二战后才重现于本土。前作的主角文特没登场稍显遗憾。
“那眼神让人不寒而栗浑身发麻。这家伙如果不是疯了,只凭眼神就能随便指使别人做任何他想要做的事儿。”这是《马布斯博士的遗嘱》中精神病院男看护的“观后感”。突然想到,如果要搞一个影史上“与台词中角色性格描述的夸张渲染最相匹配的角色造型”排行榜,本片此景应该足以位列三甲……“从监狱里出来后,希特勒被禁止到处溜达,所以他专心致志地写书,众所周知,他的书比较神奇。《我的奋斗》,那本书一开始每年能卖几千本,不温不火,写的乱的一团,就跟个精神病人呓语似的,一会儿说这一会儿说那,而且内容非常多,八百多页那么厚,据说当时全德国只有三个人看完了那本书,其中包括帮他校验的那俩人。”
大街上杀人,阴魂不散操纵犯罪都是经典
我们刚看过意志的胜利就看了这片。感觉相当震撼:我也很难指责德国的热血青年踏过腐败的魏玛,拥抱阳具般勃起在德意志土地上的纳粹呢。这些电影中的腐朽感是奥逊威尔斯甚或劳顿那样的表现主义学徒很难学去的。这片的政治警示讯息对于我来说是明确的,但对于其时的德国小青年呢?还是高高举起右手容易些
看得真是让人心惊胆战啊。啥叫表现主义,今天算是领教到了。
精彩,没想到弗里茨能这么厉害
卡死里!再买
结尾太仓促...
8/10除了节奏对于今天的我们有些慢,没有话说。33年的电影就已然很成熟了呀
D9
7.2;crazyLang...
鲍姆医生的办公室翻阅马布斯博士的手稿一段,表现主义的典范。所谓的灵魂附体,就是一种迷狂的精神崇拜,
混乱的意义来源于“混乱”本身。我们畏惧的不过是一盘录音带。失业、马克贬值......在朗的这部影片中有太多对(1933年)现状的暗示,卡里加里式的马布斯影射希特勒。是纳粹德国时期代表着人们的恐慌的游魂。并非那么乐观的结尾意味深长。朗对尼采哲学有厌恶感,这当然归咎于希特勒的“刻意误读”
超越前作,不朽的诗篇。
4.5,扣的0.5是為了那個具有傳承意義的疊印。
预言家
能别看见德国就标表现主义吗?Lang怎么也算是经典主义吧。另外,这集里马博士的造型很有Yoda风骨。
很多次被表演逗笑了,难以相信这是三十年代的作品
社会隐喻性和批判性更强,对当时和后来纳粹的特质做了精辟反映。
邪恶的意念如幽灵般在德意志游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