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身在外的我无比的怀念。
老上海的一隅,生活的味道。
en
城市规划真的考虑清楚文物保留了吗?
没有节奏,不吸引人。或者说董家渡的生活实在普通,我们身边有的是。动不动就悲悯地说“消失”,只因为你早已住进高档社区,不再去大排档,不再去裁缝铺,然后矫情地说它们消失了。它们并没有消失,是你从它们中间消失了
终于找到了!
哭成傻子
加分给可爱的慈祥的会讲英文的上海老爷爷!
该片满满的上海情怀,浓缩了太多上海情节,喜欢
电视版贾樟柯+安东尼奥尼。世相、众生相、上海相、中国相。这些碎片化的浮光略影已足够叫人心动。
沪语电台,理发店,黄浦江上的摆渡船,弄堂嬉戏的童年,吱嘎作响的木质楼梯。这部纪录片保留的不仅是一段历史,还有居民的喜怒哀乐,跟随镜头走过已然消失的大街小巷,寻找曾经属于那个地区的记忆。(看见拆迁就心疼)。
半夜看的都哭了。。。泪点离奇,我对那儿不熟也没住过。
2005年摄制的上海董家渡片区的居民生活影像。截取了几个代表人物的段落。。
烧饭爷叔,蔬果批发,卖六块一杯的奶茶铺,吃油条的阿姨,生煎馒头,芝麻酥,会说英文上过圣约翰大学的老先生,外国人讨价还价,天主教堂,民间戏剧社,轮渡,没有笑脸的人群,贩夫,走卒。被拆掉的老建筑以及铺满全片的后摇背景乐(Ett-Ef),可能是记录者为了表达以上这些即将消失的宿命。
6。平实,背景音有点少。圣约翰翻译爷叔一出,谁与争锋。渡口来去日常景观,镜头里则增加了厚重感。
不打分。倒不是说无从评价,高洪波导演在我看来更像一位人类学家、一位儒雅的学者,这样的纪录片就像一次生活史回顾、一次田野调查。“董家渡”这个符号,与人名神似,片子便是这个“人”的生活写照。而别人的生活,谁有权加以评判呢?
背景钢琴音乐太聒噪了。属于上海人的乡愁
在上海童年的歌声里看哭了。董家渡现已是一片废墟,不复往昔热闹。本来想搜一搜今后的规划可以预计下房价,却看了这部纪录片。2006年的董家渡看起来如此熟悉又陌生,我在一边忘却一边怀念。如果土地是根记忆是根,我为它的消失而难过,纪录片至少给了我一块可以悼念的墓碑。–某贫民窟的百万富翁
算(本城)久负盛名的一部纪录片。最近的某个深夜无意中在电视上看了一遍。好像是用某款特殊的电影胶片拍的,呈现一种,八九十年代(科教)电影的迷离质感,饱和度高。好像,恰好是喜欢的。音乐挺带人,也带着漫漫情绪。
7分。理发店段落配的后摇233。陆老板的《上海童年》配手持有感。一个地块的历史记忆,差不多前后时间消失的还有曾经的襄阳南路和吴江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