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演(张曼玉前夫)的世界观:当代法国已几近没落,世界的新中心在美国,在东亚——三个儿女:老大在巴黎,老二在上海,老三在纽约。旧世界已经死亡,正值分摊家产(物质和精神遗产)。而新世界和旧世界是紧密连接在一起的,片末第三代青春少年们在老房子里举行派对,虽是摇滚乐却也是法语歌词的
比诺什果然不适合黄色头发
花瓶是有生命的,当有花插在里面。房子是有生命的,当有人住在里面。
阿萨亚斯作品《夏日时光》。一户精神贵族,在老太太死后,如何分崩离析。哀而不伤,克制。我的感慨全在于,精神贵族的家庭做派,生活方式,只有法国人可以拍得这么好。大师的家具不过是日常使用的桌子,大师的雕像碎了塑料袋装起来,那些艺术品对于他们,不是金钱价值,是情感意义。淡然使用,真奢侈。
3.5很少看到法国导演处理是枝裕和式题材,后半部分力道很足,不同视点审视精神、物质遗产,情感变得异常充沛。
总有一天我们都将要逝去,带走的除了回忆,秘密,还有那些无人感兴趣的东西。房屋若没有了人的居住便失去了许多灵气。背景永远充斥着孩子们的嬉笑蝉鸣刀叉碰撞,汽车和风。黑暗中笑语阵阵。庭院和大狗。年轻人的心不在此处,年轻人的心飞向远方。时间流转随自然泯灭。固然也是永存了。
如果在18分鐘左右不出現那個剪輯穿幫(我可以理解為女主是在吸煙與不吸煙中糾結嗎?噗~哇咔咔!)是可以四星兒的!╮(╯▽╰)╭全片有淡淡的憂傷(母親的看得透徹et長男的無奈)與淡淡的溫情欣慰(保姆的忠誠和那隻花瓶)猶如一縷清新淡雅照進了濃得化不開的現實…很Rohmer~
北京奥运会让房价飙升,连定居帝都的Jérémie都hold不住了;要在纽约结婚定居的Adrienne也知道自己回到乡下小聚的机会肯定不多了;巴黎的长子到能时不时回去,但是没有拥有共同回忆的人一起在庭院里聊天喝咖啡,房子留下来又有什么用呢?现代的重心在亚洲和美国,古老优美的法国已然垂垂老矣。
现代化和新世界成形后历史的瓦解、传统的瓦解乃至父权的瓦解。行将就木的祖母,处于夹缝的大哥,受大格局引导的弟弟妹妹,以及站在流行文化语境中瞻望传统的青年人一代,一根渐变的链条平淡地被拉伸、铺展、稍有碰撞。只有三次老仆人的描写出现了很抒情的配乐,可见导演对古典主义家庭除了有所怀念,更多则是一种悼亡的情绪的表露。
海报比电影好呢。比诺什还是黑头发最舒服好看,造型上的改变以至于在电影中以为,她不是她了。人物在沟通和刻画上都不够突出,欠缺火候。在处理剧情冲突上,太温吞平常。只是生活的归于生活,亲情的归于平淡。
喜欢的三场戏——75岁生日宴后,子孙离去后,房间里没有开灯,母亲独自一人坐在椅子上,思绪万千;保姆艾罗伊可以任意挑选一件纪念品,她挑选了一个以为是非常普通但其实很珍贵的玻璃瓶;结尾最后一场戏,年轻人的夏日时光,还是同样的房子,却已不似往年。/////一点也不抓马的分遗产戏;法国、美国、中国,有意思的地理设置;长子的人物设定,很不错,看似深情,其实内心空洞冷漠,没有安装的电话,没有回的信等等。
所有角色都经历了一场内分泌失调,最后导演很含蓄地表达了操一下的愿望。
用艺术品比喻人生、家庭和情感,真好。当我离去,只剩名字,花樽换成皮球,名画换成摇滚乐,我又活在青春里,散落四方。
乡土的根家族的脉如何与现代社会融合或断裂,城市迷茫的灵魂在一张张网里孤苦奋斗,还怎样挽救浸满回忆和情感的祖屋,倒是隔代的孙女不胜怅惘地惋惜。
各自过好各自的生活,没有人能替人安排好一辈子,即使是物质上的东西也没能传承下去,更何况母亲那份对艺术的执着呢。其实母亲心里也明白,只是惋惜。
我对法国外省还真是不感兴趣。。。
平淡叙事的日常片。管家婆进门后放下花急急忙忙地找花瓶那段最为精彩。只可惜立意也好,手法也好,基本是没有太多亮点。摄影不错,节奏控制不错,也就这样了。相比之下,还是伊朗片更有内涵些。法国片容易流于表面。
讨厌法语发音的感觉在这个片子里尤为强烈。
長鏡頭,流暢,細緻,生動,擁抱生命消逝后遺留下來的記憶。很有點小津和侯孝賢的神韻,結尾風輕雲淡,在時光面前,所有人都不過是過客。
5Assayas能夠把博物館命題作文拍成大師級傑作,服了。時間的流動,文化的承傳,家庭中的暗流。從未現身在電影開始前已經死去多年的藝術家身影,母親和叔叔的不倫之戀彷彿幽靈一樣在這座美麗古老的大宅陰魂不散,從長子激烈的反應可以一窺童年以及父母婚姻大部分時間都被第三者的陰影所籠罩,而母親的後半生彷彿為叔叔守寡一樣把時間和精力都奉獻給保存一個死人遺留下的記憶,細想這條暗線簡直是媲美45Years的恐怖愛情故事。從這個角度來看,其實和PersonalShopper一脈相承.Iftherearenoflowersandwaterinsideandnosunlightshiningonavase,itisjustadeadobjectworthmillionswithoutlif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