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0年的电影,由“蝙蝠侠”系列的导演乔·舒马赫导的,主演有朱莉娅·罗伯茨和凯文·贝肯。几个医学院的学生探索死亡的奥秘,在一个夜晚进行实验,轮流躺上手术室进入死亡状态,再由同学救活。结果令人恐惧的不是在濒死体验时发生的,而是在实验结束后,因自己的罪恶感而产生的幻觉。
劝人向善,教人学好,好题材拍成了无聊的说教片
故事简单到极致氛围营造马马虎虎导演从那时候就没进步过
因为重拍了,所以把这90年代的老片翻出来!没想到这里面的演员按现在的眼光来看真是大腕云集,凯文贝肯年轻时候真是很清爽帅气啊,这片子并不是恐怖片,说是心理更贴切。关于心灵救赎的故事,也许什么时候忏悔都不晚?哪怕你死的那一刻。在现在来看有些俗套了,不知道新版会怎么拍?
虽然不觉得有多好,但是跟艾伦佩吉那部《灵异空间》一对比,立马就觉得顺眼多了,同样的题材,后者把主题变成了恶俗的灵异话题,而本片的处理则让人爽心多了,再加上一种俊男靓女的加持,即使是画面粗粝的老片,看完也不算是什么难事。90年代真是美人辈出的黄金时代啊,我爱年轻的凯文贝肯……
相比较于新版,很显然Joel更擅长对电影整体的叙述以及剧情对节奏的把握更有平衡感;相对于新版的女一Courtney最后的结局,同样是男一的Nelson的结局就仿佛使得故事更连贯性和始终性;而这个IP能被翻拍的原因也很明了,基本上五人组能请三四个大咖来助阵,然而实际上这个IP的剧情并不是那么具有说服力。
这个灵异剧情极端扯淡场景拙劣模仿银翼杀手式未来老城范儿/柏林苍穹下护城天使像的烂片我看了五六遍不止,因为贝肯顶着个NickCave同款老土长发在里面既豪迈又圣母美呆了,跟Kiefer演的傲娇渣人组个CP超带感,炮灰还是茱莉亚这样的重量级!
死亡体验变成自我救赎,新版基本就是照着拍的。28年前,五个主角,一个个都是能掐出水的小鲜肉啊。。。
这是真正作死的人,氛围和打光不错,但是hauntedbysins然后简单赎罪这种就太简单又俗套了,结尾也是
舒马赫是个挺有意思的商业导演,尝试过多种风格,这部片子要不说的话我简直以为是艾伦·帕克拍出来的。五个医学生尝试濒死体验,死个一两分钟再让搭档们救活自己,这些死亡时的所感显然是本片最大卖点了,基于90年的技术,这些死亡幻觉基本是第一人称视角的各种迷幻场景,有一段黑白的碎剪还能看出来舒马赫昔日混时尚圈的影响,但总体上并无出人意料之处。全片节奏比较单一,基本是几人轮流感受死亡、救活后沉溺逼真幻觉这两种元素的循环,这几位医生都有亏心事或者不堪的记忆,死亡令他们被这些记忆侵占了身心,所以是以一个科幻的由头,讲了个赎罪、劝人向善的主旋律冒险故事,硬拗的感觉比较明显,而且也浪费了死亡体验的设定。布景、美术还是很漂亮很突出的,营造了迷幻的气氛,经常出现的大特写赋予角色们些许邪气,形式用力,主题疲软
HBO中文台看的,一大堆凯文贝肯的电影,这是其一。当年对科幻电影的要求很低,什么都觉得好看。……本片的命题很有意思,死后的世界,虽然是胡编乱造,也是津津有味。……过了好多年,才知道,漂亮的女主是大嘴美女茱莉亚罗伯茨。……男主之一基弗萨瑟兰是风靡全球的《24小时》男主。……男主之一威廉鲍德温是鲍德温家族的一员,色眯眯的,和莎朗史东有《偷窥》。
其实还蛮喜欢这种90年代的舞台色调
未采用直接呈现「濒死幻觉」而是混淆现实与虚构的方式来讲述惊悚故事,用色彩与明暗对比构建一种非正常的视觉感或许在90年代是一种另类的表现手法,如今看来问题其一在于拖沓,其二在于指向非常含糊且呆板,最后更是一种回归传统价值的说教。
高材生做濒死实验结果唤起各种深埋内心的记忆,包括各种罪恶或创伤性记忆。被救活后常会出现上述回忆的幻觉,最终自我救赎。flatline:toregisteronanelectronicmonitorashavingnoheartbeatorbrainwaves
由于是救赎的主题,从而安排了柔和的结局,但绝对是过程体验最好的恐怖片之一……如果是剧集的话,有更多的时间来展开完善自洽世界观或某种死后世界的逻辑,就更好了。
这部片子真的很不错,我很喜欢,而且看完感觉挺有意义的!
设定有意思。比较刺激,有点简单。就是讲心灵救赎之类的。更加刺激火爆或许不错。朱丽雅年轻时候嘴巴不很大,看上去很和谐。
因海報原因我一直以為這套是科幻片,但看後感覺并不是,雖說是恐怖驚慄片種,但感覺不到什麼特別之處,當中主要說是confuse及confess,此片比較可取的是很多時將街道拍攝成冥界一樣的感覺,這比較加強了故事當中現行及幻覺這個朦糊點,其他只是一般drama,可看可不看,但明星之多仍是相當熱鬧的
一星半,对死亡一瞬的想象值得鼓励,对重生之后的感应便相形见拙了。死亡赛跑是躯壳,梦魇救赎是灵魂。躯壳跟不上灵魂的步伐,分明只剩下个找死的节奏了。
大概适合最近的世界,每个人都活在惶恐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