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许是在平遥影展最大的惊喜。文本简约有力,叙事娴熟流畅,情感充沛丰满,这才是真正的电影,也正是因为有这样的电影,才会爱电影。
#7thPYIFF#看海报跟简介就感觉自己会喜欢,果不其然。法国人拍这种儿童片就是很轻车熟路啊!甚至觉得是不是全世界最会演戏的小“戏精”们都在法国啊,看她第一次哭鼻子我真的心都揪住了,好会演!故事其实挺令人心痛的,人生中第一次要如何去理解并试着接受分别这件事,其实很残忍的。格洛丽亚在法国是一个融入者,但是克莱奥来到佛得角就成了一个闯入者,在母亲缺位的情况下,小女孩重新感受到了与母性的连接,也得益于女性的视角,处理的非常细腻自然。或许对克莱奥来说,她并不完全理解“真正的爱不是占有”这件事,但她一定意识到了有些事是不得不去经历的,所以最后的分别,她没有嚎啕大哭,只是稍微流了点泪就继续往前走了。种族、阶级、身份等议题暂时靠边,80分钟仅需感受浓烈的情绪震荡即可。想起自己小时候的一些经历,非常能够共情。
导演告诉我人为什么要长大为什么要分离
No.9984。7thPYIFF-卧虎评审团奖,前入围2023戛纳影评人周-开幕片。片头小女孩配眼镜一场戏就决定了全片的摄影风格是孩童视角的近景特写,这种结构性的设计令人赞叹;两场游泳戏的触感影像拍法也是很有新意。当然最精妙的一笔还要数结尾小女孩一回头那个精确至极的剪辑点,实在是回味无穷,看完到现在都意犹未尽。看开头还以为是个法版《爸妈不在家》的故事,结果神展开,也是在佩德罗·科斯塔之外难得在电影里看到佛得角,由此带出的移民与政治经济议题拿捏得也相当到位,放在以孩童视点和逻辑结构的家庭-性别-阶级-种族诸多议题杂糅的情节线里非常妥帖。小女孩要是还能多讲点葡萄牙语就更好了(前面铺了后面没怎么用这个语言梗也不太懂为什么……)。
成长残忍一课:学会如何去爱,以及好好告别。本片短小精悍,主题表达清晰:孩童成长的第一课,是学会告别。以保姆关系为纽带,女儿克莱奥与保姆完成了生命阶段性的告别,她也终将继续向前走去。影片以突如其来的保姆母亲的病逝,为触发事件的机制,进而引出她不得不返回老家,照顾待产的女儿与即将出生的孙子。在不懂得何为爱、如何爱的年龄,女童经历着情感的阵痛。因嫉妒而想让某个人消失的想法,并希望以此来博得全部的爱,这大概是每个人成长过程中,必然经历的生命进度。本片属于经典法国儿童片,手持摄影,特写头部镜头,捕捉细微的表情变化。女童表演无懈可击,真情流露,尤其几场哭泣,好看好哭。虽然儿童片对于我来说,一直属于不喜欢的那种类型,但本片的80多分钟,还是非常值得的!
7thPYIFF小演员的表演很出色,当她说出“感觉怪怪的,因为我只有我们的回忆”这句台词时令人动容。克莱奥童年的母爱源于她的保姆,而格洛丽亚面对小克莱奥的情感空缺,也非常愿意成为一只宽容的鲸鱼载着她前行陪伴她成长。影片里出现几段动画转场的情感表达和叙事也都非常到位。
资料馆大团建。影片清新自然,真挚动人。五到七岁的克莱奥。片中几段动画非常好看,极其喜欢。烟花般的火山,划过悲痛的海,在被单间找寻,看到深蓝的鲸。测视力提示细节很有趣。原来法国人民手破了也吹一吹,也掰手腕打手背。弹舌音很有趣。夜晚看照片说悄悄话氛围真好。很奇怪,我有的都是我们两个人的记忆。海边烤鱼看起来很好吃。两个失去妈妈的人彼此安慰。悬崖跳海真刺激。生鸡蛋直接炒饭很神奇。小孩握着头发的小手像星星。这是我的歌曲。两条白线条组成十字。恶灵你听得到的话帮我杀了他,全篇最佳,把爱的占有欲和孩童之恶表现得淋漓尽致,而且又非常可爱,让人忍俊不禁。克莱奥跳海停留的那一瞬很妙。我们离开彼此,快乐地生活。隔着玻璃窗拍手道别。临别相赠鲸尾项链。吐口水的首尾照应很妙。一回眸,影片戛然而止。欢聚真喜悦,胜他别离多。
女性主义题材的种族融合变体
#PYIFF2023欧洲的女导演实在是太擅长把独属于女性的情感化为视听!观看这样的电影就像走入了所有的隐秘的、不为人知的、略带黑暗面的情感暗巷。从《格洛莉娅》联想到《夏日细语》,讲的都是年幼女孩子对亲情的渴望,大光圈大特写的使用非常细腻,与动画片段的结合太巧妙,小女孩表演太好了!永远流着热泪爱这样的女性电影……
@miramar3.5先铺开所有戏剧元素(种族/阶级/家庭关系),危险的运动因子如悬崖跳水、沙滩足球甚至孩子萌芽的恶意也散布其中,但玛丽·阿玛苏克里并没有用徒增的戏剧性来博取共情(可能不太喜欢的就是收尾还是滑向了情节剧的部分…),而是轻柔地绕开了搭建起的冲突潜力:长发大胡子的爸爸看上去经常离家但依然深爱孩子、格洛丽亚的家人仿佛并不接纳克莱奥但其实只是刚见面的生疏…一方面可以说是温吞,但我更愿意相信是创作者刻意为之的善意:就像克莱奥的脚丫站在爸爸的皮鞋上或者滑过格洛丽亚的肌肤,某种身体性的亲密或许能穿透世界上太多无法被轻易解决的矛盾。亲密也是羁绊,而对于六岁的小朋友来说,羁绊就像动画片段里爆发的火山或不断涌来的海水一样,意味着整个世界。
一个小孩如何需要自己的妈妈。这个不是爱哦,因为她始终很自私、很自我、很自主,但她的一切动机都可以被理解,因为她是一个孤独敏感的小孩,她只是想去见妈妈。
#PYFF#前年同事看海水变蓝在旁边哭成泪人,今年同事看这部也是不停流泪。对这种强情感片子可能还是共情无力,但小女孩表演很自然,导演调教力非凡。
#Cannes2023-2本片最成功的地方就是小女孩的选角,可爱稚气我见犹怜,而不足之处正是剧本的匠气让儿童的某些行为逻辑充满设计感,反而削弱了角色和角色之间关系的真挚质感。选择移民保姆的题材,却把焦点完全放在亲情关系上,几乎毫不处理社会背景、政治因素、全球化阶级差异等等,让影片纯净且单薄。自《晒后假日》之后,导演双周找到了自己最爱的路子:亲子假日。
终于补上平遥没看上的遗憾了!到法国工作的格洛莉亚与去佛得角寻找格洛莉亚的克莱奥,主动与被动的身份置换。通过儿童视角展现细腻的感情世界,缺位的母爱让克莱奥渴望爱,开心、嫉妒、委屈、难过也因为格洛莉亚对自己的“变化”而夹杂混合着,但儿童视角的呈现让这一些显得如此纯粹与真实。转场的动画很可爱,或许是克莱奥的梦,对故事进行了一定的补充及人物心理的丰富。p.s.小演员的演技很好,笑的时候让人忍不住想去捏捏脸,以及有着能为之共情的哭戏。中国电影资料馆3.15#大银幕24024
成长最初的阵痛,被爱意包裹和治愈,她将带着她们的承诺“要记得我会永远爱你”长大。她也许不会记得这个夏天,但对缺失的母亲角色的代偿过盛和脱敏,将是她未来全新的开始。小女孩的表演绝了,每次她一笑,整个世界都晴朗,她一哭,观众都忍不住泪流。
没啥意思。避开了社会议题,拍得十分轻盈,但就是平庸。
用电影写了一封信,讲述了一场记忆之初与她朦胧而又深刻的离别。
电影结束之后,给格洛莉亚打了个电话,万幸的是这么多年她依然在我身边
七分。几乎全是特写和摇晃的跟随镜头,对孩童无法表达的情绪波动用模糊但生动的简笔画描绘了出来。四比三的画幅与生活化的取景让影像更细腻让体验更私人。不过看的过程总是不自觉跟晒后假日比,同样是一个假日,亲情与离别,这部没有那么触动我。
小女孩视角,仿佛很简单、却让人动情;电影中角色的家庭或者生活都有残缺,更凸显了分离或者成长的痛苦。小演员选得真好。近几年真是流行成长/分离主题的童年电影,还有《晒后假日》《图腾》等。PS.没太感受到小女孩到了佛得角之后的语言障碍,佛得角人的法语也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