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公车里投放燃烧弹让女人畏惧,在公寓里分配新儿子让母亲胆寒。为了掩盖私人武装的非法行径,可以在真相面前选择性失语。摧毁一座旧时建筑,忽略含砷的温泉。埋入一口衣冠棺材,无视母爱的气力。当更强壮更忠诚的儿子被捏造出来,当亲缘也被编造,抗衡强大机器的决心,寻找渺茫希望的信心能坚持多久。
@第五届平遥电影节卧虎单元两位主演表现太棒,生命力超强;后半部分的走向很意外,渐入佳境,最后的俄式告别很动人。废弃大楼任人打扮的命运,“政治风向朝哪儿吹,你知道吗?”
#第78届威尼斯电影节#另一个“儿子”的出现让这个为寻子而不顾一切的母亲终于有时间喘口气。从最初见面的陌生与隔阂到最后以某种方式产生母子般的共情,虽然你还不知道我的名字,但这个家是我最后的归宿。
表演远胜于逻辑的逆向斯德哥尔摩电影。但对于这些年常见的战乱(政变)母寻子故事(安帕罗、离开的女人),算得上有所颠覆,即利维坦式的国家行政机器给你安排一个儿子。21世纪俄罗斯,南有《亚历山娜》,北有《我回来了》。
前半段感觉还是很好的,手持纪实感,小朋友的长镜头非常自然,还想欧洲人为什么人均影帝影后,对官僚主义的讽刺有点利维坦的感觉了。但是到了中间儿子突然回来了,后半段就一直一头雾水中,最后才差不多明白是怎么回事。假儿子长得像一美,一直都是半裸秀肌肉的状态,跟女主之间好像还要萌生点感情,这部分不是很能理解。
#venezia78地平线拓展。这是一个令人讨厌的女性角色,貌似抗争,貌似女强人,但从头至尾没头苍蝇乱撞只不过是dramaqueen。她在片中是veteran,真难想象俄罗斯可以训练出这样没头脑没自控力的兵。Yuriy是一个站在那里就是角儿的演员,表现完美。如果没有他,本片将被疯女人搞得一塌糊涂。母亲之心可以理解,但,银幕上的歇斯底里无法令人理解。
她的强大、柔弱身躯所爆发的力量以及执拗,和许多为电影节偏爱的片子相同的;都借由女性的视角和经历出发,进行更大的社会观察。能够帮助它们分出优劣的,或许就是掌控角色的“舵手”所拥有的能量;本片无疑属于前者。【Yuriy小哥今年真的太忙了…#2】
平遥电影节上最喜欢的一部片子。妈妈得到噩耗,不相信儿子在叙利亚已死,敦促官方调查搜救,却突然有人以其子身份大喇喇“回到”家中,一应身份证件齐全!这样一个充满黑色幽默和讽刺意味的故事外面,还套了一个苏联时期高官度假老房子的象征,更显得意味深长。“母子”二人演得都很好,儿子的转变略显不够扎实,但还是能让你感同身受,最终对其产生同情甚至喜爱上这小伙。影像风格冷冽,叙事毫不拖泥带水,看起来很流畅——除了一些手持镜头晃得眼晕。烧车一段真的有点科恩兄弟味道……对集团势力以及官僚的批判点到为止,含而不露,恐怕也有不得已。结尾戛然而止,引人沉思。
强大的,脆弱的,强硬的,柔软的,暴力的,血腥的,阴暗的,恐怖的,坚韧的,微妙的……虽然看到暴力的,依旧会生理性的颤抖,但我好喜欢这片子。假儿子与这位强硬又疯狂的母亲间,好有性张力。
这部电影里演员的表演最突出,两位主演都有极强的控场能力,用情绪大开大合的表演,时刻把控着节奏和观众的注意力,属于表演在带着戏走的类型。国内很少见这样的人物,有着战斗民族特有的粗鲁和强大生命力,看来这部电影,就会明白为什么尤里•鲍里索夫这两年那么红,接下来大家会看到他主演的现象级爆款《六号车厢》和《沃尔科诺戈夫队长在逃亡》。
一位偏执又疯狂的母亲无法接受儿子的阵亡,她一路“上访”,企图找到一个答案,但俄罗斯的“维稳”方法是给她的家里指派了一个假儿子——实际上是一个监视并操控她生活的士兵。当普京的头像出现在镜头里并凝视着镜头外的观众时,这位俄罗斯母亲的恐惧与愤怒似乎也能被我们所感知。
尤里·鲍里索夫,不比你儿子好多了??从“哦不,我手是滑雪摔伤的”开始,全片处处辱俄。片子是21年的,如今开战快满一周年了,现在看更有实感了。说回尤一美,关于有些人对他总是半裸的质疑,我有两个很合理的解释!其中一个是,大鹅室内暖气,真的特别热!感谢大鹅暖气。
#PYIFF#感觉威尼斯地平线都是一个调性。国家种族社会观察。母亲的女性视角切入,战死的儿子归来后换了身份,末尾大跌眼镜。家庭暴力、军队执法、情感寄托,高潮音乐响起,母亲的舞蹈平静中充满忧伤。片子有点太长了。
5thPYIFF第一部
其实很喜欢这部片子,借一个儿子“失踪”的母亲,向俄罗斯政府发出挑衅,就是俄罗斯一美卖肉卖得很奇怪,人物的逻辑是不顺的。
前面一秒都不想错过,简直在替简中演出非人的荒诞,就是那种骨头里的硬核社会主义。过半后怎么好像剪掉了一段似的突然泄气了,还等着大戏展开呢,不够看。
5thPYIFF#非常精彩的故事,在面对自己的时候,人是懦弱的,找了许多借口,去圆自己的一生。
一个失踪事件,反映一个政府的嘴脸,非常毛子。重点落在母亲对“儿子”的接受和“儿子”对母亲的理解,冷峻的镜头也无法阻挡微妙的情感慢慢孕育,显然最后统一战线的处理非常戏剧化,但是结局又彷佛被扇了一巴掌,二次别离,殊途同归,更添一份悲哀。
索科洛夫《母与子》《父与子》的社会讽刺情节剧版(或许还有一点《不速之客》?),人物有些太真空。
荒诞黑色幽默,母亲与子女之间的关系也有些耐人寻味,剧本不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