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年代初,巴西第一批死于艾滋的病人,三个同志的弥留时光。既不同于“1985”的内敛,也不同于“只是世界尽头”的抓马,而是融入南美神秘主义的诗意和桑巴舞般的热情,讲述逝者未逝的故事。后半段片中片的形式很有想法。最后外甥给舅舅燃放烟花,吻了自己喜欢的男生,爱比瘟疫更大。
1720。1982年第一批人死于艾滋病故事。插曲好听
#2022InsideOut#7分,电影前半段确实是比较平淡的生活叙述,而到后半段才开始向电影的主题及意义迈进。当我们知道自己是第一批亡兵,我们会如何度过自己剩余的时光?害怕是在所难免的,但在害怕之外我们依然会去爱。
【3.0+】80年代艾滋初生,面对未知的恐怖犹如浸入死水的绝望,拖着病殃的躯体在舞池穿行将热情倾付,转身便在新年伊始的烟火中不辞而别,摇摇欲坠的悲怆末路仅凭着一腔热血驰往远方,远离尘嚣的恬静足够听到死亡倒数的秒针在叩击心门,艾滋会杀死我的肉体,却杀不死我的感情,弥留之际去静观时间的踪迹,去感受生命的意义,那些在痛苦中才恍然惊觉的美好追忆着往昔如风的快乐,彼此慰藉着说笑着记录当下的诗文影像,随时做好奉上生命的小白鼠却唯独想到爱时才悲痛欲绝,污名的闻风丧胆的这些逝去的战士却连名字都不能留下,独留那段历史的缺口,等着未来去填补……
对抗艾滋,任重而道远,不仅是医学上的,也是社会文明上的。
看了一半,感觉好压抑啊。迫切地想从性少数影片里获得精神能量,却又总是看到严酷更严酷的现实。后半段起来了,台词能看出是有认真打磨的。有被瘟疫面前的不屈激励,苦难会discovertimefortime,会让人发现更广阔的生活的。
7/10男主幾次落淚的畫面真的蠻抓人的,重回故鄉卻沒有可以敘舊的人,全世界都在慶祝跨年自己卻還是孤身,病重後打給至親之人的那一通電話,孤獨的處境太讓人動容了。無奈的情緒就像這個群體一樣,迷惑又困擾,在痛苦和絕望中掙扎著存活。死亡或許是終點,卻讓我們更珍惜生命剩餘的時光。
故事讲得很诗意,舞蹈摄影融进电影里,虽然剧本还是很常规的。
給它一個私人中文名字《愛滋初殤》。認得JohnnyMassaro的天生憂鬱臉,他在此片中演得蠻好。不知為什麼卻令人想起新冠逝者來。
都是病人,男主为什么不是和法国男友一起?看起来像是只有一方在付出的爱情。
想起了前不久wb某二流报纸发的关于艾滋的“科普”
言简意赅,关于第一批艾滋病患者的精神状态和情绪表达,不直接说明具体情况,几次黑幕都给人留下思考的时间,当然,生活仍旧要继续,有多少人倒下,就会有多少人站起,悲伤的基调中存续着对于生活与生命的热爱。
艾滋从来是令人谈之色变的重大疾病,一旦沾染上这一生便完了,前方会变成一片阴影,再也不可能有光明的未来。也许刺猬般的保护型人格会让我下意识的想推开那些有可能会伤害到我的人,也会让我不得已地去推开我挚爱无比的家人们,我真不知道应该以怎样的面目面对你们,更不想让你们一步步见证我的死亡。可是,抛却这一切,爱从来都比瘟疫大得多,也许它无法拥有治愈疾病的魔法,却可以让你我能够不用再那么担惊受怕。也许我们终有一天也能骄傲地站在阳光下,能够在烟花下拥吻,未来总会实现这一切的,我坚定地相信着。
話說,國內很多人對艾滋的認知還停留在最初的階段,極度缺乏跟得上時代的科普,別說科普了,甚至還在不斷汙名化。男主角好美,演技也很好
艾滋初始这种题材的电影,处理得这么不明不白逻辑混乱也是有点佩服导演的。全靠男主演技撑着,一颦一笑很名伶。突然想到阿德里安布罗迪那个体型不演个艾滋病人说不过去啊。
艾滋从一个道德审判的法庭,到重新回归到一种病,真的用了好久。结局很好,虽然有第一批亡兵,爱情依然让人向往。
“我们不知道得了什么疾病,不知道疾病从何而来,不知道怎么治疗,我们只能尝试。”与其说是三个人的时光留驻,倒不如说是三个人背后的每分钟120击,纯粹绝望却义无反顾的以身存证,天际短暂闪烁而又陨落的焰火,也明艳耀眼的燃烧过。
“我对死亡感到唯一的痛苦,是没能为爱而死。”瘟疫可以夺走生命,却永远无法攻陷爱的免疫系统,这可能是《第一批亡兵》的意义。
评审团特别奖
爱在瘟疫蔓延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