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考古遗址变成圣战据点,寡言儿子变成恐怖分子。给儿子买的格子衬衫大了一号,他不熟悉的又何止是身体的尺码。坚信儿子不会离经叛道,却在一路寻找中重新认识了儿子:宁愿替魔鬼抚养孩子,也不愿在人间当医生。用旅馆老板的语气,对被出轨的女性朋友说,孩子们都会离开的。没能寻回爱子,却屈从了命运。
@PYIFF2018,惊喜。1.对内向性格者的刻画非常出色;2.Parenthoodissuesareuniversal;3.喜欢演员的表演,尤其是父亲
导演处理这个故事的想法是对的,只是前半部分没能为儿子后半部分的选择提供充分的理由,后半部分的寻找变成了说教,导演的表达给的太直白了。导演的审美是没有问题的,只是他还需要更巧妙的处理方式。
#SIFF22#绝对是非常值得期待的导演,和前作赫迪比成熟不少,但也痛失亮点。问题还是在剧作上,前面儿子的铺垫太少了。使后面突兀又无聊。最好的方式是100分钟一分为二。前面是儿子的生活,后面是父亲的寻找。
在梦境结束后,父亲其实就已经预料和接受了儿子最终的结局,在他心中已经慢慢的跟儿子做了告别,在心中埋葬了儿子。
平庸寡淡,关于“寻儿”这一主题,后来的电影暂时还没有能超过《儿子的房间》的。
一个行走的背影,跟我回去……苦闷的狂欢后,是个雨夜;巨大的超级市场中,接到无法挽回的消息。前半段的乏味枯燥似乎想让观众对年轻人的生活感同身受,观众对影片的疏离就是年轻人对社会的疏离;后半段的惊慌失措感觉是让观众亲身经历父亲的悔恨不甘,观众对影片的困惑就是父亲对社会的困惑。此时此刻,似乎影片对观众缺乏说服力的状态,也展现出了社会与个体、父与子之间无法沟通的无能为力。
不知道达内兄弟拍《年轻的阿迈德》,是不是受到穆罕默德·本·阿提亚的影响。
四星半,传统亲情片的套路和内核全被颠覆了。
#PYIFF#观感上还是挺繁冗的,导演突尼斯人,有一段中东战争背景,不太了解,父子关系现实存在,又比较极端。马克穆勒说可以排进今年戛纳十佳似乎过了。
儿子看着像29
【平遥国际电影展】导演在处理影片的人物和情节时显得有些混乱,父亲和儿子之间的冲突不够顺畅,对于父亲的形象塑造略微刻板,后半段的情节就显得缺乏说服力,整部电影唯有饰演父亲的男演员的表演是亮点……
很小众很小众的电影,人少到,座位可以随意。看着自己寄予厚望的儿子一去不回,父母的心碎表示同情。但孩子那句我不想像你一样活着,似乎也不是没什么道理。只是他选得是条太危险的路而已。@2109上影节大光明2号厅410
精准但无趣
平遥补标,看的时候感觉和《赫迪》很像,只不过是把探讨母子关系改为父子,后来一看果然是出自一位导演之手。
父子间的隔阂与「软性冲突」暗示着这个时代下父辈与子辈之间的疏离,当父权丧失了威严,只剩下孤注一掷的「宠爱」与后者背叛时的惊慌失措,这个世界同样在暴力冲突与价值观背离中越发混沌,最后父亲+母亲对儿子的看似和解也不过是另一种和稀泥式「皆大欢喜」,暗流涌动通往下一次冲突。
【突尼斯】圆上MIFF没买,但听到信赖的观众推荐就“耿耿于怀”的遗憾。很惊讶这么细腻的情感描写竟然出自男导演之手,更是没有站在道德高地对片中男主人公的选择着上特别多的批判。爸爸从否认到接受到最终前行,妈妈从单纯的悲恸到正视自己的身份,儿子从迷惘到失控,搭上这个具有时事感的背景,每个人都在此面临新一轮的选择和际遇。它所相交汇成的结果,回答了新闻看客中对于为什么有人执着要向着那去的疑问,也第一次注意到去身为当事人背后父母的情感历程。
七月重看了《LoveHotel》
10/12@西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