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沉重了!以媳妇为主角,就是许鞍华的《女人四十》,以老人为主角,就是哈内克的《爱》,而以整个家庭为主角,就是本片。关乎生老病死,关乎婚姻家庭,关乎人性与爱。
岁月淡化了吉田作为新浪潮干将的精英意识与攻击性,虽然并没有象小津那样刻意仰拍,但讲述故事的视角放低了许多。在吉田擅长的镜头表现上,仍然看的出这名许久没拍电影的老导演此时仍然宝刀未老,画面多呈现出和谐的纵深感和精致刻意的比例构图,使镜头自然展现出了日本独具的生活空间与文化质感。
回归的吉田喜重。日本版《爱》(能终结她生命的只能是我),都市版《楢山节考》(人如水草漂浮无依),残酷版《恍惚的人》(你们不也想摆脱她吗),长寿招辱。
3.5
从影片开篇父亲入狱便能预测故事走向,而事实也证明编剧真的没有辜负你的预测。整体节奏缓慢波澜不惊,没有惊喜也没有败笔,是并不难得一见的平庸之作。
变老和死亡,我宁愿选择后者;如果一个人无法选择生存,更无法选择死亡;吉田这次的笔触貌似柔软不少,内里凌厉依旧;一对耄耋老人的相濡以沫无力相望,真叫人心酸。
118.31
老无所依。
在视听表现上比以前收敛很多,内容很深刻,强烈推荐~
原来哈内克的《爱》早有珠玉在前,吉田喜重拍出了衰老的末世感,充斥着呓语的老人院活脱脱是地狱写照,而与水中浮现的苍老面庞相比,至亲的杀心更叫人不寒而栗,配上肃杀的音乐和幽暗的景深,一种莫大的悲凉感袭来。
至美的水镜是自杀之物,这一笔写得太好,最开始大家看这个古董,它孤零零的在那,但是纯洁美丽,人的手轻轻碰一下,仿佛亘古的一声脆响伴随着水纹,故事很快的将它撇去一旁,目睹了连场老年人的奇观,自杀接着自杀,令人窒息且彷徨,生死之欲是徘徊在年轻的时候的,老的人忘记了自己老去,唯有想到死去,这时水镜又出现了,肃穆而美丽,它没有声响,只是做自己的作用。
吉田真的喜欢拍「水」。八十年代的日本基建和今天没什么差别,但都市风景背后是消失的故土和战争的幽灵。细野晴臣的配乐辨识度太高。
主题不是“死”,是“老”,和《爱》是一样一样的,另参《恍惚的人》。我是不怕老的,因为注定没有;我怕的是病......PS:若山富三郎似乎比年轻时候瘦了好多,拒绝黑泽的《影武者》好像就是身体不好。越来越喜欢他的老年戏了,片中比三国连太郎要年青不少,可是他都去了20多年了,三国连太郎竟然还活着
无奈烦恼到杀了人。三国连太郎演得真好啊;观看过程中一直在想这片是黑白会怎样,可能黑白会多一丝恐怖与空洞,阴暗的彩色则多两分生活的真实。
无法选择以怎样的方式来到人间,但我想要自己决定如何通往天堂。老无所依,孤独又无奈,生活想要体面,奈何岁月摧残,不由控制的身体是绝望和害怕。
缺点是时间太长。这部电影前面以悬疑来讲述故事,到了中间就猜得到了。儿子外遇,媳妇也猜得到还要照顾二老,二老之一的母亲不想做累赘。整部电影以养老为主题,母亲的去世谁造成的最后揭晓。结局的动机,不言而喻。
古旧的水镜如神的眼睛,成了本片最美的注脚。世间万象不足道,只有生死才像朝露般闪光。女性维度的男性建筑,恰如生死的两难,生的时候无论如何也不会是死的,然死确乎是要为唤上前来的。
三国这个形象还真有点像森繁久弥
如果没看过后来众多的类似故事(特别是哈内克的《爱》)会觉得这部非常精彩。衰老、不能自理需要照料、如何才能有尊严地老死?(既是故事内一个人生命的结束,亦是电影导演职业生涯的结束=所谓晚期风格)这部休止多年后的作品寻回了小津的众多要素(大家庭关系、死亡、插花与窗外树影)被吉田为我所用:特别是多层次的空间(由移门与门框分割的和室)与多层次的人际关系(与奶奶的距离-对死亡秘密的熟悉程度)Donotgogentleintothatgoodnight这是奶奶为了尊严的最后一战,一场没有凶手的谋杀。男主动手帮忙杀死母亲后暴雨一幕瘫坐在楼梯吐水流泪第二镜马上是天亮晨跑流汗排水行为作为人的自我疗愈。另外男主实在太像汪晖了看得我一直出戏!
衰老是一种酷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