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寂静,不见惊奇。
《卡罗尔》团队制作的高配版聋人儿童公益广告.....
对应河濑在《光》中玩的视觉概念,这部则是对声音概念的尝试外加之前最擅长的时代情调,其他就基本可以算作是海因斯走出安全圈后的一次华丽失败。其实不如大刀阔斧来丰满一条线,另一条做陪,就不至于两边都糙(玩了俩博物馆加一点解说?),很需要内心戏的几段都没出来,节奏很怪,情感也上不去。归根到底,是部只有美美哒的博物馆明信片电影。
最喜欢的段落是Rose在1927年的大雨天去看了一场默片,出来后却写着以后都会100%改为有声电影了--电影总在镜头间纪录着时光变迁,却没想到光影的历史进化同样让人感动。关于爱,关于朋友,关于纽约,ToddHaynes让人重拾简单的美好。当然如果能再有节奏点,就更好了。
隔山看海,幻世浮生;是闪电将故事冲散,又将宿命串在一起。
同样作者的书改编,不过相比《雨果》,还是差了不少。迷影情结与童话两部分都差了些。70年代部分显然比二十年代部分更出色。是模仿失聪儿童么?声音相当突出,甚至有些吵。作为托德海因斯的作品,并没预想那么好。
知道原著,所以比较关注如何改编,彩色vs黑白默片产生了神奇的功效,导演功力依旧够赞。音乐太舒缓,时差党有压力。故事用童真的镜头讲了一段温暖的亲情,结尾解扣时,摩尔和小男主的交流让我小感动。自然历史博物馆那一段还不错,唯一的遗憾是结尾可能不够wonder。
二刷后仍然很不喜欢夜宿博物馆那一大段。
影片结束后我在一片惊奇中很寂静#NYFF
然而这么个故事拍成这样,更想夸夸导演了。海因斯好莱坞带货王,处处夹私货,剧情游移处全是个人私情:纽约情书,路人过客皆是风景。时光永驻博物馆,天经地义恋物癖,仰望星空,你好,MajorTom
其实1927和1977时代感都很好,后面的动画部分也好看。儿童片最后想笑场,看下来感觉精分了,作者是不是所有作品都有老电影植入?
跟主创同厅看片左右都能不给面子地睡成一片。一直在想“肯定不会这么简单”结果到最后真的就。。。贯穿全片的身世之谜揭晓后想说sowhat?黑白默片“致敬”真的足以撑完一部片吗?各种巧合,人物行为逻辑,甚至冲突都让人觉得黑人问号?卡罗尔就不太喜欢,到这部到底为啥要被塞进主竞赛都让人不懂了。
想套用《绝美之城》与罗马的关系,将纽约打造成电光幻影的“惊奇都会”,但是老电影和博物馆模型对于电影本身的加持作用比起罗马举重若轻的建筑和历史就相形见绌且非常吃力了。
故事整体还算有吸引力,有些小悬疑和冒险精神在其中,但是两条故事线结合得不够紧密,且精彩程度也有所不同,特别是20年代的那条线,总是缺少一些质感,没有默片的感觉,只有一种真正失聪的感觉。当最后两条线交集在一起,揭开人物关系的时候显得有些刻了。不过电影的艺术性颇高,还是令人赏心悦目。
Haynes近几部片似乎都太过沉醉于技术的东西(摄影配乐),而忽视了怎么拍一个让人看得进去的电影。双线本该奇妙,前段剪辑也挺回味,但越来越歪。小演员长得现代演技也一般,艺指做得也不好,因此实在缺乏代入感,观感极差。尤其1927感觉经费不够。窝米好温婉,好喜欢TT喜欢Wonderstruck这词。
看好评委会奖起……很有最佳导演相……奥斯卡至少也有个服装和艺术指导提名。电影化程度异常之高,以至于可以忽略各种巧合、煽情和套路了。
二十与七十年代段落的交汇是两条薄弱的叙事线在缺乏说服力的机缘巧合中强行创造的戏剧性,海因斯擅长的对微妙细腻的角色张力的执导与视觉呈现在如此尴尬的故事中并没有发挥余地,美术部门的努力也并没有让缺乏默片表演风格的黑白段落呈现出应有的怀旧感,与其要讲故事,影片更像一封写给纽约的平庸情书
爸爸去了哪。好想在QueensMuseum拍特摄片。人为默片。童声SpaceOddity好评。2001太空漫游旋律(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是为了要让人有何样联想?托德·海因斯真是在影片的声音层面处理的好赞,话说距离天鹅绒金矿也20年了。但不得说,在故事展开节奏和平剪方面有些遗憾…很小的故事,但是很大的时代背书
两段间隔了五十年的儿童故事,拍得充满复古年代感(尤其是黑白默片部分)。可是为啥没人探讨海因斯拿了戴德利的剧本?这故事结构完全就是"时时刻刻"啊,导致最后看到老年妆摩尔阿姨出场我就魂穿了...
3.5,电影史为逻辑的双线并置通过第三种影像——静物雕塑与定格动画缝合。"迷影情结"与纽约城史相对应,"惊奇"在于两个反向叙事的相互增补被证实非幻想,即肯定超验性的在场,更悲观一点,则为家族宿命的不可逃脱。1970s的叙事不够胶片,在1910s的"默片"中,"寂静"反而是奢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