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完全陌生的观影体验,整体风格上笼罩了太多传统台湾文艺苦情片的悲情色彩。
全程泪目,后半段快绷不住了,几乎是哭着看完的。郭富城贡献了2006年最疯魔的表演之一。他扮演的父亲像一头受伤的野兽,自顾自的舔着伤口。摄影如同被维托里奥斯托拉罗附体,还是谭家明擅长用的黄色与蓝色,黄色为电影镀上了一层怀旧,蓝色打底,为电影抹上了一层残酷的底色,158分钟的父与子的史诗,郭富城水中救赎的一幕可以写入香港电影史,谭家明休息了20年,功力还是不减。
母亲走了以后才变得有意思了
7.4;難離難捨,想抱緊些,茫茫人生,好像荒野
一个烂仔父亲的传说。郭富城一人饰演两角,颇有两种选择两种人生的“镜面”映照,可惜一个着墨太少,不过也算正常,幸福的人生大多相似,不幸的人生才各有各的不幸。父子之间就是这样,要么成为你,要么成为你的反面。不幸的是电影里父亲总是走向错误的人生,而幸运的是孩子受够了一切走向了反面。看的导演剪辑版又看了花絮,演员都很不错谭家明功不可没。郭天王自不用说,小男孩非常棒,如果郭富城能拿金马影帝,那他也能。杨采妮和林熙蕾也很棒,和郭天王两场情欲戏,张力十足,使影片增色不少,清纯与魅惑,两种美。
老婆走佬,艳遇皮条,逼儿盗窃,法国新浪潮回魂作业,但还是拍得太白太实太过了一点,应该再收敛点的。为了李屏宾镜头下的杨采妮和林熙蕾加一星
7/10。以冲突和暴力的影像方式打破了家庭情节剧固有的体谅和煽情套路,但又十分清晰细腻。开头儿子手持一架风车依靠着骑单车的父亲,车子左右摇摆无法承载儿子的幸福,单车突然摔倒将梦惊醒,停摆的风扇和铁栏将景深中的儿子挤压,随后一个主观视角里封闭的铁窗叠化母亲忧思的侧身,儿子与父母的镜头总保持相当远的距离,被孤立甚至挤压。父亲想爱却没有爱的能力,剪辑对此种心理的延伸很微妙:阿胜和阿莲做爱的场面从开端到高潮的剪辑完整流畅,阿胜与妓女寻欢时剪辑却顺序错乱,代表阿胜爱的只有妻子,无论妓女如何挑逗,阿胜都无无法进入另一个女人的世界。教唆儿子偷窃的河岸背景,树叶撩动的空景和父亲含泪的近景交替,被咬掉耳朵象征父权的堕落状态,阿胜倚树痛哭后悔恨地走下河,河上浮木象征还有救赎可能,儿子长大赎回偷窃的表也赎了父亲的罪。
soundbasiclecture..
13年前的作品,出自谭家明之手,这些年间,在电视看过数次不同的片段,很快转台,按捺自己,要从头开始看才好。到开始大量观影,每年都有看它的念头,不知为何搁置许久,可能看到评价并不好,可能需要等到夏天,各种不知名原因。今晚终于看了,摄影风格仍旧是最初看到片段掠影时的那种感觉,原来当时数次我看到的都是开头,马来西亚,情欲戏,而叙事偏弱,情感偏弱,对白偏弱,题目也应该为父而不该是父子,这种男性形象带来的家庭症结在最后也没有被好好处理,用同样的演员出演不同身份(如在一起却会是同样命运)带出偶然与必然这个是亮点,结尾导演说把这部电影献给他的学生,真打动人,而片头提词则显得自恋,还是《最后胜利》更愉快,谭家明是老师级别的人物,却只单独在剪辑或镜头等某一分工中取胜,实在没有印象里那么值得推崇。
小演员好可爱
回忆里小孩玩PSP是BUG
不要结婚,更不能要孩子。。。老子坏了,就坏掉一个家,年轻的时候女人更多的是感性,但现实生活总是很残酷。
总算是看了
多年过后,只记得那段大尺度的色情片段╮(╯▽╰)╭
说实在的,我不知道它想表现什么。
唉,我只有一声叹息。
。。。想明白一些事情~
不知道为什么总觉得这个故事不应该发生在香港,可能是因为不同于以往港片的感觉吧~~
除了床戏,没什么好看的,而且床戏也不如去看日本动作片
没想象的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