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朝开济老臣心,十里长街送总理
我在看这部影片的时候,完全忘记了是在看故事片,身心完全置入到情境当中。特别是王铁成扮演的周总理,浑然天成,达到了神与魂的一致,所有观众被深深感染,人民的好总理的形象成功地再现。我记得整个影院里一片悲声。这是中国电影史上再现领袖人物最为成功的故事片,我认为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
我小时候看过这部电影,非常震撼,片头音乐沉重,悲怆而压抑,影片一开始就是在那疯狂的年代,周总理就像一艘满是窟窿的破船上的大副,心力交瘁硬撑着。这样的片子,2018年是拍不了了!
在豆瓣目前对主旋律电影莫名的普遍低分的情况下,这部92年的旧作上8分可能说明了两点,一是片子确实拍的好,二是早年的豆瓣们打分还比较中肯。150分钟片长里有着太多的内容,烈士遗孤总理义女孙维世的惨死,对贺老总“待到平稳我去西山接你”,对延安地委干部“五年粮食产量翻一翻,只要我不死就回来看你们”,太平湖边问随从“你们知道今天是什么日子吗?今天是老舍先生投湖的忌日”。来不及,做不完,办不成,可还是心甘情愿耗尽了自己的生命。质朴和克制的表演,就如总理在贺老总骨灰前那将哭未哭,强忍嘴角抽泣一样,蕴含了深情,汹涌着历史的磅礴。一部遗珠,在学习强国等你。
1、就大多数人的努力程度来说,根本就还没到拼智商的时候。同样的,就目前国内电影的质量,大多数导演根本还没有抱怨制度的水平或资历。2、至少从这片子的尺度来看,国内导演抱怨的审查问题基本都是个人水平问题,制度成了失败的借口。
太像了……太像了……到了一种甚至无法分清是电影还是纪录片的地步……王铁成的演技真的是震撼,一举一动、容貌神态举止语气步伐气度,没有一丝不是周总理本人,哭得撕心裂肺……
6/10。要在混乱的历史事件中理清总理的形象是巨大的挑战,所以事件的虚化写意处理非常重要,开头随着总理专车的视线,用红卫兵和语录广播车的符号来表现文革,而在表现文革衰落的时候,同样采用捡垃圾的小孩捡大字报这一符号代替具体解说。闪回和音响的影像语言更是准确,譬如史诗般的长征简化为几个镜头,拍摄总理在炮火中指挥镇定,表现了总理跟革命年代一样内心坚定、无惧四人帮的暗害,再如主席巡视杭州的部分,火车汽笛长鸣伴以沙沙雨声,点明了四人帮意图炸毁火车夺取政权的阴谋。总理最后的十年涉及了保护贺龙、鞍钢纠纷、延安视察、25周年招待会、抱病飞长沙等,总理用疲惫的身体抵御动荡的浪潮,迎着镜头向贺龙骨灰连鞠七躬,更将这种层层叠加的悲剧情绪推至高潮,结尾夫人在总理的额头轻轻一吻,远处钟声回荡,总理的牺牲敲响了四人帮的丧钟。
十三四岁看这部片子的时候一度哭到感冒,周总理是我整个少年时代最敬佩与爱戴的人之一(另外还有鲁迅,杜甫和岳飞,不得不说小时候真的很刚)
无论怎么黑总理,无论别人说什么,他对他的国家和民族对得起这八个字——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一生学习……请您安息吧
拍摄于90年代初,主旨理所当然是反对dongluan,听说当时树上某只鸟给予了方便,未尝没有拿周自比之意。片子极有诚意,大量真人真物件出镜,特型演员发挥了得,纪录片气质爆棚。另,实诚到自相矛盾的地方也保留下了,前面说延安困难是因为政策,后面却又指出农业条件、农田水利等现实问题,还提了一嘴翻一番在全国也偏低,让人不禁想到“春风”之后贫富差距更甚。
当周去世后,妻子邓亲吻他的嘴唇做遗体告别时我痛哭流涕~
虽然被剪辑的七零八落,但对比二十年后的今天,当时的创作勇气仍是石破天惊
周总理呀周总理,你可知道,你的人民想念你——你的人民想念你!
虽然手法很老,但是细节很赞,也看得出是平心静气不取巧的作品。拍者用心,观者自然也尊敬。希望有生之年可以看更多党内斗争的片子……
王铁成演出了周总理的精气神,很出了周总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伟人风范。电影里采用了一部分周总理真实的纪录片片段,王铁成的周总理和纪录片的周总理融为一体,非常感人至深。这是演我国领袖最经典优秀的作品,没有之一。
中和一星傻逼狗,电影如果再长一点就好了。
当周总理走在琼华岛上追忆着老舍跳太平湖,镜头转到《茶馆》中洒纸钱的那一幕。
就为了周恩来这三个字,当时的电影人都是掏心掏肺的在拍电影。当然,现在嘛,也有......建X大X系列嘛,呵呵
wg可怕。。。。。没有总理后果不堪设想,总理病逝的前后瞬间汗毛倒竖,不由自主的流泪。。。。。。。。。就电影而言,开场的总理视角和批示小平同志毛主席的远景真是太秒!
文革中的周恩来。开场三分钟妙极,从车子里看见的局部,恰好暗示了本片的结构。写人仍是从二三事原则,以小见大的典型报告文学路子;段落大都点到为止,闪回较多,感性而破碎。当然这种片子今天无论如何也审不过了,反派们戏份真的不少。视觉结构上很强调门窗台阶的权力空间,颇有看[雍正]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