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种Esther一直坐在我身边像个观众一样注视自己生活的抽离感,几乎全程提起心来等待那个决定性的时刻,而它却在消除对话的静默舞台上突然降临,两小时半于是一下子就过去,我想我还没有看够。
最不Desplechin的一部,但依然是旁白和大段的心理活动,让我在紧要处无法呼吸。
在面向观众开放的舞台上,混沌未开如她,终于打破坚冰壁垒,让灵性的光芒开启内心,实现自我涅槃;最后半小时的舞台戏极好,声音的重重叠叠,意识的恍恍惚惚,处理得精彩无比;喜欢细微特写,如抹去声音的台词,人处于焦虑失真时的状态描摹得巨细靡遗。
前半段是心理,后半段则是面孔,电影开场一段时间令人昏昏欲睡,似乎被年代戏与英式英语的条条框框包围,但就是在这么一个所有人都嚼字夸张的戏剧状态下,伊斯特来到舞台上,演出的虚假让“戏剧”化解,最终让剧本沉默,不妨说电影和主角一起完成了自我提纯的过程。
关于表演,而女主的表演也当得起这一主题,看得见角色的生命力随着影片推进不断消逝的过程,这很人生。不喜欢的点来自于全片太深陷于叙事里,好在电影感足够强,许多造梦式的手艺点让全片呈现出了不会过于锋芒的高级感。
88/100深究台上戏剧与台下生活的深层关系。关于表演艺术的基本问题:究竟是戏剧模仿了生活,还是主动戏剧化了自我的经历而创造了表演艺术?当然是一个元文本的探讨,《海达高布乐》也暗示了关于女性意识的讨论。音乐、旁白、或那些类似鱼眼镜头的场景,皆将观众拉近了她的精神世界。
重看。一份21世纪的电影遗产。
wow,FabriceDesplechin居然是ArnaudDesplechin的弟弟,并是法国驻伊朗外交官...SummerPhoenix居然是RiverPhoenix的妹妹!wowwow
#GFFF4th【B】角色内外的双重戏剧性,三幕剧规整剖析并倒向人物的自毁性行为,而局部又充满怪异的镜头灵感:复古的圈入圈出,声音的重叠,梦境般的虚化。Summer自然是有表演基因的,但伊斯特康这个角色有些木讷,多几分River的脆弱感就好了。依旧处于努力习得Desplechin过程中。
女主角的演技和《我要成名》里的霍思燕有得一拼,因为题材和风格的原因,某一方面本作女主角更加的“过分”,她可以保持着99%的对白是一个语调说出来的,她的戏全要靠对手来烘托和刺激,有时稍微好一点,自己演得时候我都害怕它要晕倒,她的表现可以是素人女孩,但绝对红不了,尤其她还演的是舞台剧。这类表演《弗兰西斯》里的杰西卡兰格还是示范了一个很标准的样子。电影的其他方面其实都很不错,尤其剧本的部分,但是如果这些衣服穿在一个更好的演员身上我觉得会更漂亮。
女主不讨喜,倒算是演员角色塑造成了。最后半小时剧情升华了,第一次失恋的好多傻姑娘都是那样,过去了就好了。
我看着你,你假装高兴或是悲伤,你看起来象个傀儡。我也是个傀儡,但是我愿意真实地存在。我应该怎么做?。。。四星半,有时候,对待一个导演也要像对待情人一样,不抛弃不放弃,这样我们的生活就会时时刻刻有惊喜
影片里没有太多舞台上演出的镜头,要么嘎然而止,要么静音,德斯普里钦将重点放在了伊斯特.康一步一步、一点一点走向舞台的过程上,直到一个演员的诞生。
00戛纳竞赛单元00电影手册年度第一
Desplechin抓住了生命的节奏。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最神秘最特别的德斯普里钦,该给的时长毫不吝惜~~第二幕开始,随伊斯特.康内心世界的敞开,电影忽然遁入繁密的呼吸场,老演员对伊斯特感知力的引导被看得见摸得着地清晰排列,cinema魔力时刻!复杂调度最后20分钟拍出类型佳作的惊心动魄,又无真正点燃瞬间,而是记录观众与角色如何同时参透的过程~喜欢~~诡异灵敏的电影~~
女孩的成长从来都是更为艰难的,从小就不被家里人重视,长大在社会中也是不断碰壁,在感情道路上也是一波三折。我们总是习惯于把他人当作是镜子,习惯于在他人的目光中去寻找自身的准确定位,殊不知那些都只是虚幻的,应该更加脚踏实地,更多的依靠自己去度过那些沟壑。一文不名和默默无闻从来就是普通人的常态,遇到那些不值得人的人都是生活给予我们的提升自己的机会,学会平淡看待并韬光养晦,就能最终凭借自己度过难关,实现真正的快乐。
异常沉稳,极其神秘又特别的体验。从第二幕开始,观众随着女主角的成长与蜕变,进入了一个互为通感的时刻,此后所有的转变都似同步感知,从伊斯特康初次登台的无声对白,至口吞玻璃渣躲避演出的消极反抗…而最后整个一幕戏剧的完美演出,完成了一切矛盾的起承转合,整合了所有的情绪爆发点,也让台上台下与屏幕内外的观众一同完成了“感知成长”的仪式。
以斯帖—女英雄,海达·高布乐—心中住着一只巨魔。导演弟弟像瓦特尔好出戏--
留到最后,却大失所望,女主的演技莫非在模仿ab,囫囵吞枣,看的如鲠在喉。正确演法参见《穿裘皮的维纳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