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电影资料馆出来,一对情侣走在我后面,女的笑得哈哈哈的对男的说“我还看过比这更难看的电影,还是三个多小时的,看得我真的太难受了”,这女的太硬核了哈哈哈。这部电影票面上显示两个小时,没想到一个半小时就结束了,不然真的是又臭又长了。我发现中国大多数电影都是自己玩儿,不论电影语言还是意识形态都在自己的那套系统里,脱离了那时的环境真的是没法看,不像西方许多经典影片过去几十年上百年还很有看头。
它的惊艳于我不是澡堂四溢的荷尔蒙与身体之美,而是出片名后介绍导演居所的长镜头,悠扬细腻,蠕蠕而动,环顾游移,尽显镜头运动的生命力。与《八部半》相比,它打通了艺术之间的壁垒,让电影与舞蹈有了通感,但这种通感着实刻意了一些,创作者的思维活动与内心世界犹如在时间的刻度表中被放大了一般,机械而少了一份流畅。《八部半》却更为本质,回归于艺术起源的游戏说。一个是导演的内心困境,一个是借演员之动作去呈现电影创作之艰难,即便结局一样,仍是高下立判。甚至本片一度让我想起来一部恐怖片《厉鬼缠身》,鬼魅一般的舞蹈虽想表现创作之时的思绪翻滚与疯狂,可受技术所限而呈现出的质感却是渗透着一丝丝恐怖与诡异。
导演的各种想法如同冲破一道墙壁;编剧灵感疾书时如同在欢跳着不同的舞蹈;关于电影人的电影,影片呈现出电影人中不同位置的人的所面对的不同问题;开头太梦幻,舒华拍照的片段也有一种诡异的美感。
【2019年2月20日-中国电影资料馆-乙亥猪年首场】摄影真的非常棒,把情绪、质感拍出来了。开头的澡堂戏,蒸汽笼罩着肉体,藏不住的荷尔蒙泛滥;匡平饰演的默默的内心戏外部化,红衣的情欲之舞,狂躁释放,中景夹杂特写,白衣舞蹈的冷静全景,以及骷髅舞的人物内心群像。中国版的《八部半》,成熟的导演思维和极具个人风格的调度,光区和画幅边缘的理解,飞起的逻辑思维。结构有点杂乱,想说的太多,满的有点溢出,但依旧难以相信1988年的电影,导演思维可以这么超前。(向66级导演系师哥致敬)
一部模仿《八部半》的伪文艺片,唬住了一帮伪文艺青年,仅此而已。
第四代的实验电影,宽银幕中各种奇思妙想的调度,摄影和场景。有《八部半》的影子,却串不成一个完整结构,在片场里想到哪说到哪。意识与戏内外的互文很有意思,改开和前改开的分裂扭曲寄居在三个空间中。强烈的性意味贯穿全片,从符号到赤裸,把斯琴高娃拍那么性感也是厉害。我还感觉到《艺海风光》和《有话好好说》与这部片子似乎有某种联系。顺便,导演房间里一闪而过的书架我看到了格雷戈尔《世界电影史》和《电影是什么》第一版,都是1987年那批外国理论译文啊……
FIRST闭幕片,题材和表现手法都挺先锋大胆的。片场拍戏的状态,每个人内心的困惑,一些很写意的段落(开场众裸男沐浴、默默的几次跳舞、斯琴高娃拍硬照、站满骷髅的卧室、骷髅群舞、梦境中的颁奖礼等)。“写真的就通过不了”“通不通过是我的事,刀架在头上怎么写?”,“美术师把男性最刚阳的部位去掉了,这太扭曲了!”放的是重新配音的版本,有那个年代特色的播音腔和刺耳音调,不知道原声什么样。
观影体验真可称之为震惊,谁能想到以传统经典叙事著称的四代会拍出这般隐僻与实验的前卫电影?何况还是专拍体制内传记片的丁荫楠.且以当时的经济条件制片厂竟会批准并协助导演拍一部观众铁定看不懂也卖不动的注定隐没的电影.开场那组男性澡堂裸浴镜头便惊为天人,整部片中有着不少绝妙的构图与意境,其中斯琴高娃拍写真那里能明显感到受贝托鲁奇影响极深,红黑色剪影伴西洋音乐下两位女子亲吻的一幕那极为优雅与浓烈的情绪时刻彰显着意大利电影的时髦及浪漫.音乐选用也颇具品味,如阿莫多瓦在吾栖之肤中用到的"PequeñaFlor".审查,撕番位,部门间交涉斡旋,斯琴高娃年轻时端庄威严的高贵面孔,片场年轻小伙汗涔涔的精瘦肉体,姑娘们着内衣嬉笑怒骂,对肉体的不避讳与独特运镜打光都叫人印象深刻,较遗憾的是有些地方为求新异稍显刻意造作,尤以后期配音的台词为甚
老电影人也想拿国际大奖,做了个八又二分之一的燥梦。北岛:80年代是连接两个黑夜的白色走廊。黄建新:宁在探索中失败,不在保守中狗安!一觉醒来,89年了。还是拍《周ⅩX》《邓XX》安了~
2019183天山。一个不错的开场梦境,摄影是有想法的,结构却乱作一团。想拍成罗曼蒂克的理想主义,却变成夸张无趣的矫揉主义。
讲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众所周知,这是我们老百姓熟知的叙事。作为炎黄子孙,我们还需要知道的是,原生家庭赋值(将某一数值赋给某个变量的过程)于我们身上的「中华文明的长衫」是一件「高定」华服。当然,你脱下布衣「长衫」换上「西服」革履也没关系。毕竟,我们倡导的核心价值观是「穿搭」自由嘛。从电影《离婚大战》的角度看,我们《年青的一代》之所以「听过很多故事,看过很多电影,却依然讲不好自己的故事,拍不好自己的电影」真不是因为你原初的「天生我材」装备太烂,而是你「思想上」的包袱叠得太散,你「脸皮上」的甲叠得太乱,你「心理上」的Buff叠得太满——忘记了「我」从哪里来,进而不知「我是谁、到哪里去」如何持续性高质量发展——电影是什么?从电影《电影人》的角度来看,自我解放,以及帮助他人「自我革命」是一场持久战。
跟一国配的外国片似的,话都不会说了
算是中国电影史上很少被提及的神作之一了。讨论丁荫楠大都是谈他的传记片,不过有[逆光]和[电影人]两部超神作品也足以跻身顶级导演序列。影片直指[八部半],但对八十年代浮躁的社会乱象的处理足以跟[顽主]等影片比肩,何况影片又是大陆序列里极少的突破(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原则的作品。对电影工作的各部门工作找出了一个回旋曲式的结构,对心理和梦境的表现也堪称绝妙。影片中运动镜头的设计也很出色。这部片竟然没去参加国际电影节真是可惜!!!
试图划清现实和想象的界限也就毁灭了梦的质感,导演的电影意识显然远远不够“现代”。从空洞的对白和虚伪的情节中看到一种属于创作者的力不从心的愤懑,倒也不失为一部另辟蹊径的批判现实之作。喜欢斯琴高娃走摩登女郎路线,换上《摩洛哥》吸烟装定格一出女女吻,与其说是同性恋潜文本,不如说是男导演的阉割焦虑了。
4.5开场段落即奠定全片的惊艳,极具风格化的色彩和用光,高级到难以置信(好几处真想起穆赫兰道)。所有超现实/心理戏/回忆段落都处理得极好,甚至叙事上也没有刻意追求一一说明,却意外获得了余韵悠长的完满。斯琴高娃男装太攻了!
了不起的八十年代,丁荫楠绝对是一位被低估的导演,本片的先锋性放在三十年后的国产片领域也是值得表扬的,看到了《八部半》和《放大》的影子……
斯琴高娃惊艳,不少段落颇有设计,可惜画质和音质都太差,极为影响观影体验。
【中国电影资料馆展映】确实有点《八部半》的影子,但结构稍显混乱。其反复运用的梦境、舞蹈的表现形式即使在30年后依旧显得大胆、先锋、实验。开场的男澡堂摄影便技惊四座惊为天人。而后的写作与舞蹈交织(编剧的头脑风暴)、记忆与现实碰撞(演员的家庭关系)、服装造型变换(写真拍摄)与以梦境戛然而止的结尾,都是极为突出的亮点。对女性美的刻画描写更是惊艳。全后期配音与生硬的剪辑比较遗憾。三星半
构图和摄影挺有想法但用现代舞的方式拍电影我还是有点接受不了新浪潮也说人话啊这里面就没有正常人啊
三星半。难得看到的一部80年代实验电影。用到了一些戏剧和舞蹈的手法,摄影方面很大胆。这也是一部关于电影的电影,拍电影(虚构)与拍摄拍电影(二次虚构)形成多重指涉(特别是采矿回帐篷一段戏)。对哲学和文学的思考颇有80年代特色,真诚但浮夸;反而是那些关于剧组、新老演员的矛盾、资金问题等等的内容特别有意思。斯琴高娃表现很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