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私人影像絮语
我觉得这种对身份的逃离很像我一直都有的所谓的文化身份不自洽而且放在现实来看你越想要努力自洽抓住某种现实性你越发觉得无力这部里的小孩是作者回忆的投射吗日记和voice-over形式都让我想起郑明河老师的细语justspeaknearby
DMZ国际纪录片电影节#022.5对不起后半段睡到甚至做了个梦醒来一看旁边一个男人竟然在边看边做笔记震惊…
Q&A质量很高但是片子喜欢不起来观察式的拍摄和呈现掩盖了导演的介入感觉不诚实(我最喜欢的一个游戏场景居然不是孩子自发的而是被导演设计的🥲)拍摄者和被拍摄者之间巨大的权力不对等让我看完很难受知识分子挪用流动儿童的生活素材来讲述自己想讲的故事可行吗
【DOK.fest】画面拍摄姐妹二人的生活,旁白诉说导演自己的思绪,二者看似无关,却彼此勾连,是一种拍摄纪录片的独特形式。
嗯。我承认我没认真看
11.27,《九楼日记》成了2021年IDFA最后一场,28日荷兰进入lockdown,最后一天的放映全部取消。保留俄罗斯导演RuslanFedotow今年获奖影片WhereareWeHeaded的线上放映。Fedotow的片子拿奖拿得当之无愧。《九楼日记》入围入得倒让人匪夷所思。如果是想探讨身份、传统和性别问题,旁白肤浅到无法想象是出自导演本人,一个毕业于普林斯顿东亚研究的博士,一个南科大助理教授。如果想做一个私人影像,那么影像和自言自语似的旁白的关系到底是什么?片中超过百分之九十五的时间呈现的是三个孩子在华强北市场快乐地游戏,而导演的声总是幽灵般不合时宜地出现,和台词一起营造出了鬼魅的氛围。全片仿佛用了马赛克的方式串联了记录孩子快乐时光的私影像和一部恐怖电影。对于一部前期获得了几大机构注资的中国导演片子,失望至极。
idfa|在深圳华强北长大的导演,拍摄华强北的小朋友,同时完成了一份对自己过去的回溯。他们把机器当作他们环境的一部分,观察着自动售卖机和会被售往各地的神奇物件,在垂直的向度里理解着玩耍的边界,回忆起童年,那种只在珠三角小商品市场存在的荒诞杂糅便升腾起来。然而,从这些记录是如何连接到那些自白里的情绪的,不清晰,也很武断。
儿童的低喃和自叙的飘散,这种“各讲各的”形成了一种电影结构上的空间分割,好像从孩子到“我”,又从“我”到这些孩子,互相看着又永远处于不同的心境状态。我觉得挺好的,语言组织和画面也有一种美。至于作为纪录片的争议,倒其实也没有那么不算纪录片,主要是不常规,“拍”着孩子却又其实只是忠于记录自己的心声
既没有讲述孩子们,也没有讲述华强北。坐立难安地看完了导演一场自我感动的自白,来到“他乡”向外国人们讲述故乡的故事。。。。。还不如直面镜头读出自己的小作文
一个没有经费完成的故事片
老师的作品🥰老师人超好
2.5放过小孩
GZDOC场。被纪录的两个孩子比较可爱,日常的一切可能是导演小时候的生活缩影,某种程度上会有共鸣,但强加的文青念诗形式,代表着什么不太明白,影像也比较抽象,与孩子单纯的内心世界相比,显得不伦不类,另外素材确实略有些单薄了,可能是原始素材不够的原因吧……
散,想说的东西太多,表达出来的太少。但能看到在家乡拍的片还是蛮开心
导演的呓语一般的画外音把自己的记忆投射到孩子们的身上没必要
导演的童年回忆?两姐妹的童年故事?or华强北一隅?正体不明…
用孩子的故事表达自己,确定孩子们和你一样吗?只是触动了心事而已。子非鱼。所以不喜欢导演的旁白:文字的诗打乱了生活的诗。condescending
对你居住的地方又有了多一点了解O.o
你说Ha…我说Hey…Ha…Hey…Ha…He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