片子里朱有两句话让我很感动。一句是“我们这代人没有文化,没书读、没音乐听,连字典都要抄,我一直坚持到今天,就是为了显示我们这代人的存在,为我们这代人争光”,第二句是“顾圣婴没走完的路,我要替她走完”。
第一个音符响起时,我的思绪和心境似乎又回到了2014年冬的北京音乐厅。朱晓玫对待巴赫确实有以身殉道的意味,她的诠释让我感受到一种静水流深的激情。相形之下,片名过于直白,简直像瑞芬斯塔尔的宣传电影,还不如FromMaotoMozart至少有形式对称感,扣一星。
翻译其实是“朱晓玫:BachisstrongerthanMao”
真可怜(我说我们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A_5cjCwOlf4】她說自己是音樂的僕人,作曲家的僕人,學生的僕人
我到达时是个孤单的陌生人,而作为一个陌生人,我又孑然一身离开了。———舒伯特《冬之旅》
非常感动!非常感动!非常感动!😭😭😭
看完2014年的纪录片,再来看这一部了解一下朱晓玫的成长经历,是怎么样的环境造就了她如此谦和低调,而又是什么使她毅然决定孑然一身于巴黎?她说她回来就是为了让世人知道,文革那一代的人还在,文革对他们的影响不仅仅是身体上的,给他们这一代人争光。因此,她巡演了全国的几大城市,也让在世的四位姐姐和中国好友听到了她的音乐会。在结尾处,她得以一尝所愿,在巴赫墓前弹一遍《哥德堡变奏曲》,她说一切都圆满了。PS:她在上海的演奏会选在了上海交响乐团音乐厅的小厅,真是艳羡当年能够在这样近距离、高质量听到朱晓玫的巴赫的观众。希望她会再回国巡演,圆一圆我的现场梦!PPS:除了巴赫,她最喜欢舒伯特。
某种冰冷的骄傲:像看见尼采在那里摇头,有过多的仆人,一架骆驼般的钢琴在水中呜咽……可这更是一个质疑者的故事,她已经在乱葬岗里拾到信仰之矛了(不是历史的Bach,而是生成的艺术者、道:生命的一个偶像肉身…)她或多或少不也感应到鹰和蛇正藏在青年里边了么?但正是这一段诡异如镜像,无知、热闹、冰冷……“对父母们我感觉到羞耻,对我们也是。后人们也是。”––她料想到一个时机,因为真正的爱和羞耻将与日倍增,强力迸发于第一个音符。
看的是删减版。她说,弹奏巴赫,是我每天的重要仪式。而对我而言,听她弹巴赫与舒伯特,是我重要的喜乐时刻。
总之她的哥德堡变奏曲确实不错
不要忘记。
很难想象她是如何走到今天这个成就的。出走大半生,落叶生根后鼓起勇气选择回来面对。是音乐给了她力量
北京,是她开始学琴的地方,也是她才华受到赏识的地方,更是她命运开始遭受迫害的地方。重回这个地方开演奏会是她最大的挑战。而她在采访中提到:之所以选择在顾圣婴音乐厅举办一场音乐会,是为了替她走完未完的路。顾在那个事件中自杀身亡,而朱她最后活下来了,她不希望人们忘记他们那一代人,也想为那个青年不能接受教育、文化、音乐的时代里的人争光。屏幕外的我,时隔那么多年回望,发现历史从未走远,只有那些伟大的女性在一步一步真正的往前走。于是我痛哭流涕,听着朱版的哥德堡变奏曲,在三月的春光里。
没有字幕,所以只能听懂她自己说话的部分。然后从旁述者的语气里猜想他们在说些什么。柔韧而刚强的音乐家。特别记得她回国的时候见到那个钢琴家,在晦暗的年代把样板戏改成钢琴曲,终于又能弹琴了。不同的人选择不同的路,但柔韧的对音乐的爱是共通的/回国时的演出爆满,她说特别感动,都是年轻的面孔,二十岁的年纪。年轻的人啊,世界会不会有一点不一样。她在北京的演出,选在顾圣婴的最后一场演出的地点,要替她弹下去。「老天爷这么帮我忙,还有机会弹琴。老一辈的顾圣婴,连做人都做不了。」/其实能隐隐地感觉她也是被作为一个控诉的伤痕样本,像标题一样,用来诉说抵抗一种硕大力量的东西。但音乐就是音乐,巴赫可以拯救生命。
“她(顾圣婴)没有能走完这条路,我替她走。”
水,海上辉煌的太阳
谢谢朱晓玫,陪我度过那么多时间。
哪能看到完整版呢
朱老师一讲话就开始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