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发起的抗战老兵系列纪录片中的一部,从2013年开始跟拍,预计2021年09月底做完后期,欢迎关注!如感兴趣提前观影的,可以联系微&信:1714371600。
影片提供太多维度可以细细琢磨,这都是如今太平盛世下被人认为煞风景和添麻烦的事,但真实生活就是煞风景的
映后导演说,对社会种种会有愤怒,但不会有仇恨。gotit。3.5
没想到这位老兵是国民党的老兵,另一个切片,留在老家在各个时代一点点被蚕食,还坚持一封一封的给自己信任的将军寄信。虽然将军到香港美国最终也落叶归根,大家都回归了同一片土地,几十年被吃的一家人保持沉默没有怒吼。回忆战场骄傲自己的射击技术小聪明,书法也不错,见到战友会一起唱起黄埔军校校歌,是可爱的具体的人。
真实最有分量。在老人身上体现出的是很多层次的东西,有曾经的历史,更有后来对历史的多重态度:暧昧,复杂,不能明说。生活处境是最现实的问题。战火、社会风潮、衰老、贫困,交相侵蚀着这个老人,而他张大嘴巴笑起来,露出仅剩的牙齿,是那样爽朗天真。
观后能杰问我:这个片子能向大众推广吗?
不比《中国市长》差
看到好几层叙事,大语境和小日子之间张力很强。
家家有本难念的经。活化石式的历史叙事,老人家经历的真实历史活在他们的心中。各种补贴被克扣,恶霸邻居的存在,历经风雨艰难的生存,事事忍让,事事乐观。难以想象那位奶奶作为解放军遭受的是如此待遇。
將軍衛士的《活著》,貧困老人的《榮耀時刻》,用之光鮮,棄如敝履。死去活來,跛腳一生,創傷的軀體化從未愈合。「為什麼不佩戴勛章?」是為什麼呢。6.12
珍贵的档案影像。2023.五月在刺鱼
感谢蒋导提供资源,得以提前观看到样片。在纪录片中,仍然更偏向“直接电影”的范畴,不掺杂太多创作者的主观情感和引导,呈现下意识生命经验的讲述。和《矿民、马夫、尘肺病》相似,关注在时代洪流和历史幽微处的个体,而历史遗留则让“时代弃民”的特质更深一层。在我看来,纪录片的价值一在为不能发声者发声,二在呈现客观生活的真实,而影片充分体现了这二者。对家庭关系的直接呈现正面向着生活的真实。而“平反”后真的“头抬起来了”吗?铭记抗日惨烈,“神剧”和老兵间何者更真实?当“关怀”体现为横幅、物资和慰问金,生活的艰难又何处诉说?盖的屋子下长夜沾湿,卧于病榻上无人照料。讽刺的是,在“口号”中孤独去世的老人,葬礼上依旧是空洞的口号。在观影体验上,时间线索非常清晰,内在叙事逻辑稍显模糊,因而观影更需要沉下心来吧。
一生艰难奋斗,一生贫苦凋零,被迫害的卫士和他的一家,真的是欲哭无泪;多少年过去了,这一段悲惨往事却极难翻过去。很难看见的公益影像,蒋能杰重庆电影沙龙,来不来都有的看。
蒋导的新作,时代的记忆,关于过去
原来2022.1.15有上海线下放映,那我就是1.14夜宵后的微信点映哈哈哈。很难想象把跟拍多年的素材(据导演说有3、500小时)剪到2小时以内有多困难。涉及到的点很多,文革,邻居欺凌,zf漠视,农村生活,老兵一日游——注定又是一部无法上映的作品哎。以年份为主线,很有共同见证的参与感。看着老爷爷从自己上街买菜,到逐渐瘫倒在床,绝望和无力感爆表。最后,如果唐梦龙自己的后代,都在葬礼的第二天,在镜头前有说有笑,如何还指望旁人记住他的故事呢?想到这里,可能会让观影者更无力吧。
啊啊啊啊啊啊,我见到蒋导了!!!才收到蒋导豆瓣上送的书,这就见到了蒋导,有种梦想成真的感觉!蒋导看起来好憨厚可爱啊!!!关于影片,不能多说,保命!不过永州九嶷山还没去呢!徐霞客:“朝碧海而暮苍梧。”被强制一人提一个问题,我问蒋导:“拍纪实类纪录片时,如何避免上帝视角和过分共情,真正做到客观、中立地记录他们?作为普通观众,我有时候都看得拳头一紧或者忍不住想把身上的钱都给他们了。”蒋导说:“首先,自身不要带有优越感,要和被记录者做到平等平视……其次,要学会自我消解,接受自己的无能为力和挫败感。对社会种种会有愤怒,但不要有仇恨……”蒋导好健谈啊,其它的我记不住了。好了,我宣布他现在是我第二喜欢的纪录片导演了。第一是大卫•爱登堡,第二是蒋导,第三是徐童,第四是金铁木。
2022.01.23广州线下放映。过去的时代对部分老兵的亏欠已无法完全弥补,我们能做的只有关怀与铭记。蒋导又拍了一部不能上院线却又有现实意义的作品,期待他的抗战老兵系列能够早日公开。
挺不容易的!当《战狼》《长津湖》充斥大荧幕的时候,难能可贵的是导演在默默的关注着曾经为国家无私奉献而又被不公对待而今却又渐渐被遗忘的人。
比加一的姐姐风格,剪辑和叙事都更加成熟,为题材和巧思打5星。最后一个镜头的安排非常巧妙但是觉得这一部掌镜者的主观诠释有点太多了。感觉导演的叙事和观察已经非常的人类学式的思考,也一直在关注结构性的问题,通过更微观的人来表现整个结构,
为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