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套路会让人觉得爱情的套路,顿生疲惫感。但视觉,北欧的唯美古典,完全不套路。
【看过留脚印】
北欧真心冷清......客观克制的表述冲淡了故事里的八卦狗血意味,使观众的注意力能集中到片中人的身上。传记片都得这样拍吗?这即看即忘的节奏==
几乎没过三个镜头就预感到故事会怎样讲,而且怎样将都是那个玛丽了,不会有新的玛丽,就是那个玛丽,拖拖拉拉的玛丽,毫无激情的玛丽,埋葬风格的玛丽,浪费胶片的玛丽,等等。。。
艺术家的婚姻普遍不靠谱,艺术需要激情和浪漫甚至幻像。而爱的激情过后婚姻中太多的琐碎和约束让艺术家感到丧失了激情和自由。所以徘徊在浪漫和世俗之间艺术家的婚姻总有许多波折。就像徐志摩们,也许在燃烧中死亡是永恒的归宿。
纯粹的激情,是不会幸福的。
第一部看的纯外语无字幕片
喜歡奧古斯特的影像:畫面靜美宛如一幅幅經典油畫;節奏舒緩客觀冷靜;秉承北歐經典影片的傳統文學性強;其中充滿神性的光輝。作為一部反映10世紀末20世紀初的幾個藝術家的人物傳記片,不玩解構,不戲仿,不狗血,不迎合庸俗口味,還依然保持作品的水準,實屬難得。
大师的镜头,美得如此漫长悠远……
「一個不開心的人是不能給別人帶去幸福的你看到媽媽那麼不開心是不會得到溫暖的無論你多麼想念她如果你看到的都是不開心的大人你一定會認為做大人都很不開心但是生活並不是這樣人是可以開心幸福的幸福不是靠父母給的是靠自己爭取的」(瑪麗對女兒說~)🌹
激情是魔鬼!风景很美。
感觉导演白瞎了好题材……还是因为剪刀手太狠的原因==
影19248:导演在光的表现上前后照应,丹麦印象派画家pederseverlinkroyer开始指导寻找光,末尾弥留之际感受光,有激情但精神困扰一生,导演为了凸显玛丽对画家受印象派影响及与玛丽的相遇相爱过程有些弱化。玛丽的激情更多的还是母性,期待平静的生活,一直努力的追求自己的幸福,最后女儿也学会了自己追求(在爸爸的选择上已经历过一次),给予她极大痛苦,但这就是生活。(女主的美很有轮廓感,感觉有些亚洲血统,hugowmilalfven雨果·埃米尔·阿尔芬让玛丽成为他的缪斯,日后成名)
比较中规中矩,画面比较养眼,色调冷峻唯美,典型的北欧风格,情感故事亦如北欧风景,带有淡淡的阴郁、沉重、内敛。
一个自己活得不快乐的人是没有办法给别人幸福的。并不是所有的大人们都活得这么不开心,你有权利选择自己的幸福,哪怕你没有选择亲生母亲。
赛林病逝后,玛丽在女儿成长中的缺席让维卜斯拒绝了玛丽,而选择与女佣安妮一起生活。玛丽强忍着内心的悲伤,来到女儿床前:“我应该给你更多的陪伴,让你感受到生活中更多的温暖。但一个伤心的人是无法赐予另一人幸福的。如果你看到大人过的不开心,就会以为成为大人是不开心的。但是生活不是这样的,人是可以开心和幸福的。幸福不能依赖父母,得自己争取,你已经迈出了人生的第一步,只有你自己的思想能主宰你自己。”
画面很美女主让人不理解画家的画挺像Sorolla的
每一帧都是独立的油画,细腻的表达,妄然评论做作的人,是因为有了先入为主的思想,或是把自己定义成了高考改卷老师的角色。
很一般的传记片……
瑞典人真是细腻。喜欢最后玛丽对女儿的话,那是人与人之间真实平等的对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