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艺术性稍逊,组织素材的能力些许欠缺;然而社会价值满分,极为珍贵的史料与现场记录,最后一镜太震撼了!开场,智利人民热情投票、满怀畅想,对左翼的坚定支持(当然不乏创作者的主观立场,因为票选结果也并非压倒性胜利),不由让人心生羡慕他们能自由走上街头表达政治观点,拥有选举的权利。军人政变前的混乱状态与山雨欲来之势,美国介入乃一大因素。
人类历史总是跨时空反反复复。
这个得长评啊。第三部时间稍微靠后,但总体来讲三部是独立成章而不可分割的:第一部主要关注政变之前反对派的行动,第二部关注执政党和反对党双方的拉锯,以阿连德失败告终,第三部关注工人阶级的制度建设,各有不同的面向,后两部在时间上可以算是平行的,三是对二的视点补充,而意义又远大于“补充”;它试图表明,工人有独力建设社会主义国家的能力,甚至在讨论中逐渐形成了未来制度的雏形。他们的团结,远胜于两党的尔虞我诈。另一方面,虽说“团结”是核心,但问题的关键在于复杂性:没有哪个势力是铁板一块,学生、工人、政府、军队都有着致命的分裂。现实与理想,就是这样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前两部结尾形成互文,暴力的升级触目惊心。
这部左派纪录片解构了1973年由智利资产阶级政党组成的反对派在美帝中情局支持下,如何分阶段向社会主义执政党发起猛烈攻击,从垄断物资、控制国会、瘫痪公共交通、煽动法西斯主义再到分裂学生与工人群体,虽然政府不断化解危机,但军方早已被美国收买,最后那个记录死亡的经典镜头预示着即将到来的政变
选举之下激动的民丶王表情,两派的群人人人运动,热烈的隹木会画面,令页导人的演讲,猝然发生的军事正攵变,主观视角记录自己死亡的摄影师。
harvardfilmarchive看完还有专家讲解!值了!
战斗揭幕
昨天才看完第一部。作为纪录片一般,有些沉闷,但是作为了解当时智利发生的状况是不可多得的好素材。虽然导演的立场很明显,但是对于双方的纪录还是充分的。
3.5第一部其实有点乱,有的地方感觉过长(比如开头重复度高信息量低的采访)又有的地方感觉并没有讲清楚一连串事件的衔接,缘由,有点流水账之感。
叙述是一位icaic新闻工作者所为,剪辑大抵在古巴完成,相较于之堪比在政治纪录片一类中教科书般的摄影机运动结合丰富的被拍摄对象面部特写使其成为尖刀,划开流脓的谎言,还没有发生记忆断层,还没有转型为后记忆,赤忱想要影像作传承和号召作用,斗争仍将继续
30岁回国开始纪录这场伟大社会试验中的同胞,迅速有了剧本规划,确定哪些多拍,毕竟胶片时代,一切都得省着用。虽然拍摄不可避免地被事件带着走,但过程中迅速发现得更关注隐形事件,比如罢工开始前的工厂会议,既能呈现工人的思考,也让罢工有了合理来源。要不就和我们现在掏出手机15秒没大区别了。
82/100剪辑与镜头运动的节奏。在近景特写下游走。寻回失去的价值与在现场必要存在的摄影机。
1973智利政变发生前(动荡)的智利国内政治局势(反对派、外国势力等)一览。影片资料详实,但作为传统故事片(这算纪录片,但材料组织的方式是传统故事片式的)影片叙事散+戏剧性不够。
#智利新电影#2022.6.7
摄影蛮差的,开头群访部分不是焦点不对,就是取景有问题,虽然是真实电影的制作方式,但呈现效果很生疏,但到第一部结尾时,摄影师用生命完成了一个在场镜头,如何不让人震撼啊,没有旁观者,所有人都在其中。其他两部结尾同样令人震动,第二部结束于电视讲话,愤懑情绪瞬间盈满心头,那是何等的人才能说出如此的话,当与前面紧连的轰炸场面放置一起时,那是悲愤的无力。第三部结尾则是古斯曼后来作品中的作者性,那无边的戈壁饱富历史性,黄沙掩埋住了过往,但依旧有人孜孜不倦的去发掘“故乡之光”。制作结构上因人员问题而放弃深度叙事,但很稀少的捕捉了“隐形事件”——背后细节故事。一、二两部在顺接时间线上做了双方叙事并写出主体情节,第三部以倾向中的群体视角补全一个维度,并写出政治尝试。总体富有一种参与感,那次事件最为重要的纪录片。
很平实的记录,但依然可贵。我们没有选举。我们连聚集都做不到,我们连街都上不了。我们已经没有战斗的可能了。
前面都很无聊,可能社会环境和技术条件确实限制很多,镜头和叙事方式都看得人头晕。结果最后一个镜头,摄影师直接用鲜血献祭封神了。Elpueblounidojamásserávencido!
9.5。社運題材分類式紀錄片的典範。
历史价值,但组织影像的能力确实很有限,这么有趣的题材居然让人感觉有些索然无味。不了解相关历史的我看得非常吃力。最后记录死亡的镜头震撼。
最后一镜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