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Berlinale坚定一星!为什么法式喜剧要来主竞赛,有考虑过其他国家受众感受吗?是法国人在秀优越感还是wildbunch在秀肌肉,这样搞下去开心麻花是不是也能提名奥斯卡?!
#Berlinale70周年大奖
能在柏林电影节看到这种从头笑到尾的沙雕喜剧实在难得,评价估计又会非常两极。对于互联网时代的低端人口、bigtech、人工智障的多重讽刺,辛辣却不失温柔
聚焦互联网时代的低端人口,用幽默与自嘲的手法完成了肯·洛奇式的关照,越笑越笑不出来,讽刺喜剧背后尽是悲哀,困在系统里的人该何去何从。
法国电影永远不会令人失望!全程的爆笑加尖叫,一部反人工智能,反科技进步讽刺电影,不能更爱,笑声中带着深深的酸楚,因为在法国的生活过程中经历过他们经历过的全部困境,必须满分!#70届柏林第五天第一场主竞赛7
绝不是简单的段子堆砌
#70thBerlinale#主竞赛。一部还真让人挺开心的沙雕喜剧片。影片几乎是个相声……讲述三个数字时代的“受害者”的故事,……故事虽然比较老套,但对数字时代“手机/电脑控制人”的观察还是比较准确的,此外还cue到了黄马甲运动。两位导演合作多年,前作也入围过三大电影节和洛迦诺。这部片子肯定很有观众缘,不少段子写得挺好(比如薅国家羊毛到极致的懒汉、代号“上帝”的黑客),放在主竞赛……调节一下气氛还是很好的。
有趣的内核,无趣的叙事。
B/给出人物执拗得近乎陈旧的观念与行动,同时将其链接到更广阔的的“世界”平面之中。与此同时,人物僵硬或扭曲的姿态、焦灼或绝望的情绪都被转化为一种离心力,随着附着于物品因而不断框住身体运动的半机械镜头,时不时迸发出拥挤又内含斥力的古怪能量。在如此细密零碎的重压之下,人物行动的强度在后1/3显露了出来,一并浮现的还有如画的金色麦田与旷野上风车扫过的纹理——但它们并不以原初“自然”的面目显现,而是像结尾的两次“通话”一样敞开为某种魅影:一次是当代生活中幼稚的怀乡病,另一次则是蒙太奇的“线”所凝结的想象,在一刹那穿透了电影。
3.5星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1000x
柏林主竞赛单元的异类,笑点足,就一部还算有内容的喜剧,在平常的电影里面可能还不错。
不要丢掉幽默感——《托尼·埃德曼》
6.5/10。大爱法国荒诞喜剧,话很多的罗伊安德森。三傻大闹互联网,翻花绳般呈现一个个“奇观”,摄影方式也随之变化,结尾的隔空传音让人高潮。对科技的对抗仿佛堂吉诃德攻击风车,徒劳无功,叩问上帝。
各种段子的集锦,最终呈现出来的样子也完全不像21世纪的片子,还入围了柏林主竞赛
就挺无聊的一部电影
这算是搞笑戏谑版的黑镜吗。。seriously,从月亮上看这点事又算什么呢,在美国一夜风流后的同步翻译笑死我hahahahha
荒诞小品集,上帝也毫无办法,宇宙也无可奈何。我也想睡文森特。
表现所谓“智能”时代的电影陷入的悖论总在于:摄影机该拿这些虚拟的东西怎么办?本片说,如果拍不到,那么就将其转化为身体的动态,喜剧般的朗读,和一种杜蒙式的“村庄”来,总而言之尽可能地创造出一些实际而可感的“连接”(结尾美妙的蒙太奇),来达到一种荒谬的镜面反射作用——因此,脆弱的iPhone必然要将其晃动的镜头对准谷歌和苹果外星天体般的总部,再腰酸背痛也要冲其喊出口号。
无比可爱的电影。恰恰是大量的脸谱、平面、刻板的素材堆叠,使得全片极富漫画质感。角色自觉地通过手机抢夺摄影权,也通过身体运动引导受限景框内的画面运动,正是通过这种运动,他们将原本应该分切的两格画面衔接在了同一个镜头内,成为了活动影像。
局促的画面,半手机视点。失能的肢体,三个桑乔战风车,风车里住着上帝。不留情面的批判,也是毫无廉耻的不恭,似《疯狂的外星人》,在影院里看到应该会很开心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