救一个人不难,最难的要让这个人真正拥有想活下去的意愿和能力。
我在想,同样是表现悲痛,跟我们说着同一种语言的那些演员,他们的表演方式千篇一律;而我们喜欢的那些欧美演员们,每一个的表达方式都不一样,我们既能够认出他们自身,也能感应到他们的痛心。
我想看的是离世隐居,但注定会看到荒野生存,但其实明明可以不让我看到伤心人的精神互助、最终走出决绝孤立、回到人间!把独自疗伤进化成对孤独的主动索取,不是更好吗?(我知道,这样想的人,大概只有我。。。。
现代人对社会的需要在很大程度上是为了排遣孤独,但对有些人来说,社会性生存比独居更让他感到孤独。然而,对社会性的“孤独”的恐惧,是不能通过与世隔绝的方式来彻底治愈的,回归社会可能才是最好应对策略。只有真正孤独过的人才理解孤独之人的真正需要。所以,男主在救助女主的同时,也在打探她的过往,希望帮她保持一点社会牵绊。就这种牵绊,哪怕只有一点点,就是希望,就是生存下去的理由。有时人自寻短见,不在于某些事上的绝望,而在于他觉得社会已与他无关了,只要还有社会关联,也就是所谓的社会牵绊在,他做傻事的概率就会降低很多。所以,这就能理解男主为何笃信她会下山,为何坚持要给她手机了。为不辜负男主的好心,女主给自己妹妹挂了个电话,可谓完成男主的遗愿。男主无私帮人的行为,的确令人感动。
最好的治愈还是需要依靠人与人的联结,然后才会与自然(我们的周围)和解。
这是我今年看过的,最好的电影
你不必成為什麼「大師」,活出你內在自性之中的良善與愛,自然就是「照亮其他人的光」!!!+多加一星,為大自然的療癒能量、印第安土著的薩滿傳統。生命存有本身就是全部的意義,端看你活出了什麼品質~~~
因为一些负面评价让我差点错过它,这部片子是拍给孤独的人看的佳片。
〈三星半〉这样的风景这样的人,这样的发展有些可惜。相互治愈来得“轻巧”又突然,或许是因为死亡让原谅变简单了。
自相矛盾的小资鸡汤,ErinDignam是一位可怕的编剧。
无论冻死前刹那、学会捕猎生存技巧、重回人间的决定,以上远离尘世的行动只在为故事片中的自我救赎服务,这种个体的“心伤”并非承载于性别、社区、族裔的的整体痛苦,也就有别于断背山、无依之地中寄情于景的寄托,成为并非出于情、对于景的爱的虚假的自然主义
Edee做了一件我曾经很想做,却始终迈不出第一步的事!
最近几年,我时常也想什么都不管,去山里生活。离开那些劝我结婚生子,劝我赚钱创业的熟人们。我想要安静和治愈。
最初选择在隔绝与封闭情感,接着拒绝定义自己的悲伤;到最后,山、河、这片鲜有人烟的土地,最终化为她前进与继续下去的力量,作结这场温柔却又刻骨铭心的疗愈。Robin纯熟的角色人设“坚毅”让故事自然成立,不掺杂任何滤镜的风光亦是观影时的良好加成;只是主角的背景故事以及如鸡汤式的剧情导向很难再有更大层面的力量。不禁想到如若有《涉足荒野》那样强劲的原文本加持故事,大概有更好的完成;但她值得继续拍下去,身份解锁得迷人。
当米格尔把狗托付给女主并告别时,这种孤独感瞬间放大到极致,电影里一句台词:“只有没挨过饿的人,才会认为饿死是一种死法”最后和米格尔真正告别后,我想到泰坦尼克号里的露丝,和爱情无关,每个人内心都有一种极致的孤独感,并有在内心构建了许多个米格尔在帮助我们自愈。终究那些真的挨过饿的人活下来了,死去的都是想挨饿的同时内心没有米格尔的人。
有没有点荒野版nomadland的意思然后景色又有点像firstcow但还是免不了俗很多的explaination来确保观众看懂robinwright又想独立一把但又想赢得主流观众以至于叙事还是有点放不开闪回和trauma碎片还是有点俗归根结底片子好莱坞的影子大于我们对剧情预设的北欧气息不过可以作为meditation观看
别的不说,喜欢看一个人在山林里生活的片就值了。
从前有尘世,世外有座山,山人卡路里,世人荷而萌……从前有座山,山外有尘世,世人卡路里,山人荷而萌……
摄影和情感厚度俱佳的片子,从初入山野的女主身上仿佛看到了自己第一次户外扎营时的手忙脚乱和笨拙无助,山野治愈你的过程其实也是你不断学习和自然共存的过程。而情绪上全片贯穿了浓烈的孤独感,女主对抑郁和痛苦的表演非常出彩,用不断的细小变化引出最终的救赎,感人至深。
Whyareyouhelpingme?Youwereinmypat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