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带主观的从小群体的视角反映了大群体的变迁。
到中间才提到走婚,前面那么多废戏干嘛用的?如果是反映云南当代民俗生活,却也无让人进入任何状态,远远观望浮在表面。一片泸沽湖横跨传统和现今,年轻人对习俗的舍弃和老人对礼节的守旧形成对比,走婚母系维权并非优秀民俗传统,也无保留必须。门缝镜头有点创意,仅此而已。
上岸前,上岸后。
大背景下民族志纪录片,市场经济的浪潮强势进入社会空间中的任一角落,泸沽湖边的小洛水也在其中享受消费社会资本的欢愉以及古老摩梭习俗的怅然离去,同质化的无奈在影像的流动与停滞中缓缓袭来。
前半段属于素材堆叠,所以观看的注意力不是很集中,后半段两个中心人物立了起来,可能导演将表达的重心放在家族两个兄妹身上会更好,他们代表了文明将倾时中坚的两种态度,一个迷茫伤感,一个愤怒却成为帮凶。后半段显然手法有所精进,但力度有些涣散,湖能够成为母系氏族的图腾吗?我觉得有些模糊。
上周末观影。
七年改变了一个社会
碎得过了一点,但讨论思考的空间足——到底怎么评价同质化?一味的“保留”是否只是为了满足观看者的私欲和乐趣?我可从来没有想过这个问题。
曾经沧海难为水
一颗星给导演的想法和坚持。星期天在学校巨幕放映,有幸听到导演对镜头的解读。为之感动。
有幸采访导演
前后影像质感的变化恰是泸沽湖社会变迁的象征
3.4有些镜头还是有点想法的,但是太拖沓。又是通过语言来表现的想法,能力欠缺。
制造各种冲突的交织来表现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的激烈碰撞
开启了纪录片的新领域,主持first主动放映时的片子
被拍摄者很自然很放松的状态给人很舒服的感觉。前半部分是在得到导演资金之前的片段,后半部分才开始真正考虑人物的构建和大环境的创立。看毕,我很难不产生一种感觉,我对像片中拍摄的人物和他们生活的关心更多的是一种猎奇,这种关心是缺乏人性关怀的,是带有掩饰不住的虚情假意。
旅游业给少数民族净土带来的污染及商业化的发展与一些东西的矛盾
补
古往今来许多文明都乐于在自身周围寻找一个“他者”,因其丰富性带给自身许多想象(或者就是单纯猎奇)。当消费社会大潮席卷,‘文化他者’被进一步抽象成符号和商品的时候,丰富性也随之被榨干,因而也就形成一种怪象——导游和客人充满默契地一边相互欺骗,一边相互不满。
3.0…七年一剑的作品,落寞的摩梭文化,最后的沉思和节目秀都让人心寒,“地球上最后一片净土”讽刺性极强。导演也说很多东西我们无法阻止,欲望勾起来的冲动太强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