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时候接触了一点arttherapy的课程,去一个流浪者收容中心体验了一次,那时我刚开始有艺术治疗的概念,引导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不干涉到创作者的想法和帮助他们“收集”自己脑中的想法之间的平衡是很困难的一件事,而国内这样的机构还是非常少,并且法律依据不多(片中的工作坊的操作模式可以看出有较为完善的法律作支撑),自发性艺术家的可能性太大,本片还证明了其商业上的潜力,我觉得是展示了一个很好的案例。雄鸡小姐太赞了,collage绘画雕塑一把抓。
较为非常规的处理该类题材方式,但最终也流于一般。
如果按照超现实主义的观点,艺术要显现思想真正的功能,要让潜意识脱离理性完全自由发挥,那这些残障人士才是货真价实的超现实主义艺术家。
对我来说有点无聊很多长镜头,像从旁观看一项耗时甚长的手工作业喜欢的镜头是,镜头定格在画作上,旁边是其他人不断进行自己工作的背景音。没有煽情的音乐,没有解说,很干净。
艺术是她们的表达方式,当用不同于所谓“常人”的眼光看待世界,用不同于“常人”的思考方式理解世界,用不同于“普通”艺术家的方式表达自我,便有了独树一帜的属于个体的艺术。
不太适应这种手法缓慢现实
@Bcenter
太好了太好了。
艺术能排毒,艺术抱不住。好阿道夫先生在纸上画着画着就拿出小木块画一画,纸上作品卖出去的同时,整个屋子的木头都填满了线条。雄鸡女士说美术馆“这么苍凉又空洞,那些光秃秃的柱子一点也不美”真是大实话,干脆就做一个美术馆的雕塑,为了眼不见为净用破布把它盖起来,再缠上铁丝网,像极了那个集中营。
83岁的老人共鸣之哭。除此之外,有点占观众便宜。
@2020-11-2022:35:56
影片里有很长很长的他们在创作过程中的特写,还有老年人画着画着突然哭泣,哭泣很久的镜头。拍的很美,感觉应该是跟拍摄对象接触了很长时间,被拍摄者已经并不会多在意到镜头的存在了。所以这种长长的特写就像一种安静的、默默的关怀。并且作为艺术院校的学生,我有点代入了高中时候的我?每天在上课时候要么睡觉要么就用笔画一些无意义的图像,但画完会小心收集起来攒了两个文件夹。高中时候有一点躁郁,感觉也是在用绘画的方式给自己治疗?hhhh
德国人还背负着赎罪的十字架。
北京德国电影节。德国人直白的叙事既有力量又催眠
关于柏林一所帮助特殊群体outsiderartist开展创作的工作坊的纪录片,整个纪录挺平铺直叙的(中途不幸睡着)羡慕整个完善的体制,从社工的引导到和画廊的对接,雄鸡非常可爱
现当代的艺术一定是对边缘人群以及孩童的最大救赎,如果是填色游戏那绝对没救。往往幼儿与精神病人或认知障碍等残障人士表达的感性成分是最大的
和其他纪录片不同,没有旁白介绍,就是镜头下的一个个人物,一个创作镜头可能要五分钟,但这样也让观众通过创作过程去感受他们的创作思路,带入其中。通过这样的一部片子,不仅进入了这样一群特殊人物的世界,也对艺术有了不同的思路和认知方式。
“残疾人艺术工作坊很好”和“本片很好”是两码事。
德国电影节第二场走进艺术本身
睡的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