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多了邵氏,才更能体会胡金铨电影的精彩,那节奏,那气氛营造,那带着黑话的对白,苗天的表演,实景拍摄,踩着锣鼓点的武斗。
比[侠女]更具真实感,但同样有虎头蛇尾的毛病,一个反派太强只能牵出所谓禅佛来压,一个反派是外强中干的花架子。前半部张力无穷,之后逐渐泄气。用京剧锣鼓控节奏,以开放式构图和凌厉剪辑构建高强武技幻象(轻功:3甩镜+快切)。人物塑造方面也不若徐克新版丰满。扔碗面和抛切蜡烛很赞。(8.5/10)
胡金铨是真正的大师,今天来看,他的影像仍然极具风韵。只是结尾收得仓促,旧版曹少钦不够威武,略逊于徐克版,另外,谁告诉我,里头哪有徐枫大美人啊?难道是有删减?
叙事一流结构一流动作一流。相较之下,新龙门客栈压根就是三流作品。看了胡金铨才晓得徐克之平庸浅薄,就像看了金庸才知道古龙之文笔稀烂。
进军台湾,金铨奋起,饱读诗书的文人积淀与峡湾峭壁的开阔外景使得本片兼得传统戏剧与水墨丹青之美。他永远是最坚定的儒道正义守望者,亦是尊重历史传承气韵的求是家。
起承转合皆章法,抑扬顿挫有腔调,龟缩吞吐气,羚羊挂角功,兔起鹘落势,银勾铁划招,快若并剪胡一刀,电光影落斩春风,春风不度龙门客,乱云飞渡有枭曹,文攻武卫忠烈图,风萧萧兮逆水寒…
文戲比武戲好看
胡金铨的龙门,文戏和氛围更为出众,武侠动作点到为止,竟然与日本武士片风格有些相通。
有一个细节是,两个叛变的蕃子要求众人先离开,才道出被曹少钦用了宫刑,这个要换多数导演拍,肯定就直接说出口了,才不会考虑角色的感受,胡金铨的片为啥每个人物从一出场就显示出其性格,靠的就是这种对剧本的打磨,以及对场面调度的重视。说句不夸张的,连每个小角色怎么死的,胡都会认真交待清楚。
片头《小刀会》音乐一出来全场都鼓掌了
极像黑泽明的调度和分镜手法,演员戏剧腔太浓,结尾大战神经一般。徐克可是改编翻拍过两次啊
请于绝处读侠气!(回答一短评:徐枫演的是于谦的长女于欣,16岁第一次演电影,然后被胡金铨相中两年后主演《侠女》)
7.8五十年修复版。前半客栈戏静中张力,后半实景戏剑外杀气(渐弱)。门板穿武指剑戟片余光,小刀会三岔口鼓点笙萧衬得情节气氛有戏曲之妙,而眩晕段的强力电音也是新潮。美术精控镜佳剪辑锦上添花。惜气过正头重而邪不足致奸佞脸谱化。何来蛇尾正是邵氏戛止遗风。
算是确定一套语法了。节奏很慢,非常精细。
龙在江湖风云动,门开畅迎八方雄。客聚暗攀天下勇,栈内无声血剑空。
胡金铨的武侠片有个特点,就是打架之前要先蓄势。《龙门客栈》就是将蓄势发挥到极致的类型。几方人马相继在客栈登场,但是谁都不想亮明身份,有人要做坏事,有人要管闲事,有人要办正事,有人要说往事,话虽然不说透,态度可得表明。于是在这小小的客栈之中,开始了类似特工片的明争暗斗,吃面敬酒,唇枪舌剑,人马到齐,势也蓄足,只待众恶人一拥而上,站在圆圈里的人拿剑一胡噜,死的死伤的伤,这就算是将积攒的势给去了。不管正反派,总得有几场圆心中的去势戏,一鸣惊人或者寡不敌众,蓄势,去势,如此反复,直到再无势可聚,一干人马远走天涯。所以胡金铨的打戏,其实就是一个又一个的圆。除此之外,他很注重空间的丰满,大空间如大队人马赶路,以山水云做映衬,小空间人物对话,树花酒做点缀,务必保证单个画面内视觉层次的丰富饱满,极具观赏性。
1文戏潜台词张力十足,武戏则吸收京戏的身法走位,唢呐带节奏、鼓点打配合,声势浩荡。萧少鎡出场光芒四射,朱妹武姿飒爽,反派死于逞强和装逼。2“去势”焦虑,义士们一刀砍下曹督公的脑袋,使其成为既没有“下面”又没有“上面”的空壳,某种程度上投射了对台湾家国分离、传统阉割的痛惜。
感觉只有胡金铨的电影里,才有没被污染的北京话,我们未曾拥有就已消失的乡音。4K修复,石隽老人出席Q&A环节。现在国产片里去地域化的做法都是DSB。
結局倉促了點,但是依然蓋不住我的那份感動——石雋坐在戲院看著蕭少滋的刀光劍影潸然淚下。
好!看!尤其前半段各组人物出场,一起在客栈,一个画面中剑拔弩张,太精彩了!胡金铨还十分有倾向地把打斗戏分给了上官灵凤,姑娘真是身手了得,英气十足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