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ineLumiere#Jean-LucGodard:Perspectives挺震撼的,实验性很强,影片完全打破所有电影“设定”,视听,叙事和结构,就如同影片所一直强调的“NoThing”,看似是对于李尔王和电影的解构,不过总感觉是对未来的一种悲观看法(咋感觉跟Greenaway很像),看完总感觉这部电影最好还是不要以理性的角度去分析,所以只简单说,打破时间和空间,现实与作品边界很喜欢,更喜欢用于转场或模糊界限的音效,整体看完程度非常高,尤其是最后的收尾,用针线穿过胶片对应那逝去的一切。不喜欢的就是有几处镜头的运动,打破了流畅度,最不舒服的一场是男主在海边镜头的跟随。
插入剧情的论文电影,相当于在美国制片体系中,用莎翁典故套拍一部反好莱坞的真人版《电影史》。相对而言,在引用图像的过程中更突出关联性的凝聚感,叙述与感知的方式也会容易进入一点。
6/10。戈达尔扮演的疯教授戴着眼镜以电线弄出来的蓬乱长发亮相时,事实上分裂着导演的身份:开场诺曼梅勒在海滨旅馆和女儿读着本片剧本的初稿,梅勒将李尔王解读为黑帮教父,同时莎士比亚五世也在尝试写新版莎剧和踏上寻找祖先著作的旅程,一系列人物随意游走的无逻辑片段后,莎氏遇见了教授,被告诫他的书写行为没有意义,艺术的灵光早已因为批量的复制/改编而消失,正当身边的年轻人费劲地钻木取火时,旁人递来打火机轻易地点燃了火,这说明刻苦专研艺术的行为在机械复制的时代显得滑稽多余,就像那间黑暗的导播室中,两台电视屏幕播放着相同的卡通图像,影片围绕多个作者对莎剧的改编,都逃不出模仿、相似的困境,结尾导演成为困在剪辑室的伍迪艾伦,他一边自我怀疑,一边画面转到平躺在岩石上死去的白衣圣女,白马无主地奔跑,代表艺术神性的消亡。
当然,还是十分具有迷惑性的,那些海风、海鸥的叙境声直到中间才给出具体的空镜………解读交给别人吧。2q
Shedidn'tsaynothing.Shesaid:"Nothing.Nothing."《李尔王》的影像读书笔记:被切尔诺贝利核泄漏摧毁的文明需要重构,将声画光影从故事中剥落,角色模仿着写书人,梅勒女儿有着三个父亲,二十世纪前半叶纽约黑帮史和伍尔夫《海浪》乱入,伍迪艾伦最后几分钟才露面一脸梦游走错片场状……戈达尔一贯的不知所谓,挺好
好有新意啊,还把自己头像当海报了!!!
“他们说我即一切,实为妄言”,总感觉戈达尔在每一次解构行为的最深处,都是遥望肃穆的深深叹息。本片有些许其后期影像论文的雏形,不过作为框架的莎士比亚,的确足够强大,毕竟桀骜如戈达尔,依旧未能彻底摒弃前者的慈悲,电影人杀死了剧作家,但影像终究复活了。
戈达尔的电影大致分为两种,纯爱的和看不懂的,这个大概属于后者。。。其实开头还挺不错的,觉得很牛啊还能这样,结果后来感觉智商有点跟不上了555今天还见到疙瘩脑残粉RichardBrody了,他生动形象地展示了什么叫“平时口吐莲花,说到爱豆的片子马上语无伦次”哈哈
总有制片人会上戈达尔的恶当,制作成本超过100万美元,在美国只上映5天,狂收61,821美元;15年后在法国公映仅有8900名观众。昆汀敢在简历里撒谎说参演本片,赌的就是大概率没人看过。制作经费大部分花在戈达尔坐飞机在瑞士、法国、美国之间旅行,2年里至少飞行70次,制片人打算银行转账给他,戈达尔直接坐飞机去纽约办公室取钱!制片米纳罕·戈兰非常失望:“戈达尔解释说这是一部关于电影的电影,关于评论家的电影,一整套烟雾缭绕的话语,一秒钟都无法说服我。这不是一部电影,而是一部'大杂烩',是以一种随意的方式拼凑在一起的电影碎片。”大量引用电影人和哲学家语句,无视连贯呈现,基于自命清高的傲慢和扮成疯癫外形的自嘲。维基英文词条详列电影中大量引用,戈达尔的无授权引用甚至惹来官司,引用维维亚娜·福雷斯特就被告侵权赔了5000欧元。
片头和制片人的对话录音就已经无误地表明了本片就是一部在金主爸爸的催促下临时拼凑出来的半成品。而今天的放映因为寄错拷贝所以只能用碟片代替原本的35毫米胶片倒也挺符合本片的调子
CineLumiere(introbyProf.GarinDowd)"Afilmshotintheback",背叛观众,背叛制片,也用声音背叛画面(JamesNorton)。电影的声画和选角(“edgar”真的是卡拉克斯!)重建出了原作中各个元素创造意义的网络,所以它是一种类比,而不是改编或者模仿。回到Lear,Edgar和Gloucester游荡的荒野和悬崖,刺耳的自然的声音和温柔的海浪,自然不幸又漠然,电影愤怒又感伤。
Learisaboutsightandtruth,andhowdevilishcharms(derivedfromtheaudience'sparticipationandperception)bendsightandtruth。Soit(andthesimilarlyplaced`TheTempest')arenaturalsforfilm,especiallyself-referentialfilmsaboutfilmsandfilmmaking。
又是什么鬼[再见]还以为伍迪艾伦主演[再见]感觉再也不会看戈达尔了[再见]不过朱莉·德尔佩年轻的时候真是可爱。
我真是中了戈达尔的蛊//观看缘由:年初WEG来沪演出的opening采样了这部的对白
@cinélumière[35mm]‘Show.Nottell.’
后切诺贝利时代的思考,开场印象深刻,还有对大导们掉书袋提及,之后开启碎碎念模式,掉入自我怀疑的男主,嫩出水的德尔佩,还有片尾的伍迪·艾伦。
电影可以是基于元命题的头脑风暴~包括多声轨在内的一些处理方式(电影史雏形)实在太有魅力了!不能自持
heranswerwas"nothing.."butitisnotlikeshedidn'tsayanything...shehassaid..."nothing...no-----thing...",.....thereforehersliencewouldnotbemute...
8.0/10。①科幻片:切尔诺贝利灾难后绝大部分人类文化都丢失。影片讲述了莎士比亚的后代男主借助各种灵感restore他祖先的剧本的故事。②通过摄影、静照、台词、字幕卡、声音(以及声音与声音间,因为有不少多音轨)、剪辑(叙事节奏支离破碎)等影像元素互相之间的「对位」(类似声画对位那样)搭配上诗情画意的高水平摄影美术、平淡缓慢的叙事节奏、舒适的虫鸣鸟叫/音响、一些丝滑优美的高水平运镜/调度等谱写了一种超越理性的、完全旋律化的肃穆诗意(正如男主试图还原的莎士比亚庄严而诗意的剧本)。③有些地方叙事脉络太具体,有些地方(的剪辑/蒙太奇)却又抽象地如同后期戈达尔电影,这种拼凑导致影片“四不像”,一会儿信息过载一会儿无聊不知所云。
无法触碰自然的剪辑室,博士以牺牲将自然又收回它的青春。毕竟自然就是这里的影像,带着摧毁性的动作,花瓣被回到自然,生长又回到影像,多么羞涩,热烈。“已经没有人写文章,但文学依然存在”,两个人中活下的一个,他一定要对抗死亡的镰刀。两个人中只活下一个,只不过戈达尔他筋疲力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