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性很强对话作为音效占了主要部分如果拿去那电影就所剩不多了
9.0;日出日落,我們如在巴黎法國
极具个人色彩与风格化的作品,一种极简的生活状态;空荡的街,漫无目的的游弋,模糊了白昼黑夜;意识流的镜头,文艺范的旁白,一种生存状态的问询与展现!
佩雷克是个好作家。
黑白无配乐无对话
以电影的视觉而言,其实拍的一般,就是行走加大段大段的独白,经典的原因只能归结于剧本,而剧本正正来自佩雷克的小说处女作《沉睡的人》,我要找来看看才行!因为实在是太契合我的日常了,那些懒惰与欲望、思索与怀疑、迷惘与黑暗、那些在自言自语中的自我省察、那些游走与观看、那些对他者及这个世界的看法、那些幼稚与情绪化、那些无法进食的沮丧和偶然的快感、那些行为与习惯,细致到包括那个抽取A牌的游戏都被描述进去了,简直和我现在的生活文本如出一辙。
在沉默男主的游走和旁白的念叨中,感受时间的流逝。
镜头里沉默的你和屏幕外沉睡的我。
谈及杜拉斯都是错误的。杜拉斯的天才之处是发现了电影影像的声与画在断裂之后引发的迷人气息(疏离:若离而不离),而本片只能被当做一个电影画面如何服务于小说阅读的个案,是远离电影性的,反而更近于文学性。
和柏林苍穹下比起来差距大了去了,有堆砌之嫌。不过最后的六分钟我喜欢。
#FIFF25#男主好像是被空旷城市吸收的男人,同时他又与环境如此疏远,室内的画作也给人沉默和空虚的感觉,室外的空间是开阔的但仍让人感觉幽闭,似乎从未想要人物与之融合。旁白传达着存在主义的焦虑,但叙述同时又具备有节奏的诗意。那个男主盯向观众的几秒,就不太寻常。确实与杜拉斯并无太大可比之处,
镜头语言与整体调度十分优秀,但当影像与文本相交汇时,电影就会被动的去延展单方面的,狭隘的内容多义性;而当影像与文本相分离时,电影又会陷入一种无意义的自我重复,带出一种极为矛盾的观感。
有声书电影界的天花板了,影像与文本的错开构思非常精妙,大量pan的同时微微推近的镜头营造出诡异的视线近乎恐怖,影像很具本雅明的feel。头尾形成loop,兜兜转转一场暴风般的空虚。不过这文本怎么说,求你们巴黎青年不要半吊子修行结果走火入魔被反噬了好不好,考虑一下进禅院吧。。。
把袜子洗了吧。屋里该臭了
没有对白、、只有女人的画外音、一部很有风格的实验电影、值得细细品味的还有影片的长镜头、影像与剪辑等。
过去,现在和未来的时面被合并在一起,无法分离也无需分离。女声的画外音有时指导角色的行径,而角色的行径有时却也成为旁白的一次预演,过去时态的陈述覆盖现在时的行为,现在时的行为覆盖过去时态的陈述,层层相叠,持续推演直至永远。当具有表现性的意象逐渐埋没于四平八稳的叙述中时,在末尾的镜头序列,以推轨镜头为主的基本影像单元,画外音的叙述愈发急促,以至于剪辑的频率都难以跟上话语的步伐,最终,象征着一片虚无过度曝光与戛然而止的沉默同时降临,城市、行人、建筑都湮灭在这搅动人心的幽灵画面之中。有关巴黎的制图学工程宣告完成。2023.1.10
自闭者的独白,一路独自思考,孤单但不孤独。显然独白音效优越于画面感
以我之学识储备,尚未建构起足够强大且宏大的理论脉络,以形成对这部电影试图传递给我的全部内容的系统认识,但感官上的信息,情绪或是态度、通过文字抑或影像,几已完全接纳,那种难以言说浑噩的状态,世俗者因不为其烦扰而相庆,我独以幸常亲历而自珍。换言之,世界上的“无病呻吟”大致分为两类,一是为彰显自我文艺特质而作态,详请见中学生们应试的“叙事散文”;二则是由知我而见世界,像沉睡之人这般,每一瞬俱是雷霆万钧。
更文学而不是更电影,像小说播报配的mv,可作为研究片例看。每次如此随意的电影都会给人拍片的勇气哈哈哈哈
“身体健康,没有钱用。”——契诃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