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carno71#充满了里维特式的存在主义焦虑,甚至还存在着一种找到其自身结构的焦虑。章节与章节之间以太阳在水面,楼面上的反射作连接,似乎影片就是一道光碰撞,折返的行迹。散淡而富有诗意。胶片材质的选用让影片产生了一种神话般的纯洁感。
[洛迦诺71]喜欢那个蔚蓝海岸,虚无的精神与焦虑的现实,竟不知演员说的是台词还是自己。
社区是一个群体,但是群体中的个体却是彼此隔离、各自孤独的,焦虑、空虚、无助而又惶惑。胶片质感迷人,但是整体而言,更像是一出生拉硬凑、浮于表面的混乱实验。
4.5蔚蓝海岸的存在性焦虑和恐惧,16mm的尼斯和戛纳就像快被八月的热浪蒸发,这些孤独无助的游魂野鬼们该何去何从。
世界末日与戛纳海岸的“劳拉·帕尔默”......结尾处一幕影像和声音的离奇组合震撼十足,镜头记录群像生活中个体的孤独与枷锁,影像也是优美划一又不失真实,几处旁白式的描写几乎是戈达尔“维尔托夫小组”时期政治作品大还魂。
【北京电影节展映】本届北影节第二部看睡着电影。胶片摄影质感很不错。多人物多角度碎片化叙事,反传统戏剧性手法。慢慢揭露出杀人焚尸惨案。隆胸、梦境、灵修、催眠、游荡。风格简洁直白而神秘虚无。“烧尸乐园”。两星半
偶现灵光。
9分。年代感的胶片,边缘人物社会群像。隆胸女孩,灵修小组面对世界末日的乐观者,训练时故意说很挑衅的种族歧视、性别侮辱词语和行为的治安团队,隆胸少女被烧黑的墙壁被刷白。遇到的似曾相识的人,别人口中听说的人,陌生人之间微弱的连接。诉说的,疏离的,消失的,短暂的,记忆中的,纪录式的,梦魇般的——末日期待。08/24/2018
日常陷阱。
2018.8.6;2019.1.16;重看依旧喜欢,优于Brac的L'Îleautrésor。
对《大师》进行“平面化”的模仿/学习,捕捉信仰在弥补文本与表达欲之间的缝罅时的粘合作用,人物与围绕人物周围发生的事件成为扁平化的物件,不断运动相互嵌入,而人物间固有的联系像是被有意抹去,变成某种“看不见的”介质;当尸体构成(强制性)交流的媒介描绘着“进入”与“逃离”的二元状态,话语输出由此成为无意义行为(对象变得不重要)时,工业腐蚀的外壳才得以显现——太阳/光呈递出的摧毁欲使其神秘化,但其中包裹的内容究竟是一种反制度的自信,还是一个精致的哲学谜语,还有待考究。
由各类人群组成的飘摇不定、边际模糊的地域,整部片的构架也像是某种无根的事物,既不需要刻意去说明,亦不可能去一一追索所有故事的下落。
#A+#(即使预期很高仍然是超出预期的喜欢)人眼目力所短无法看见的地方由摄像机来弥补-异质的、被遗忘的、伺机的、蠢蠢欲动的种种生活迹象被捕捉重聚,还原一个悲伤的真相-真相由另一重身明了。
3.5
立意很好,表达不清,甚至是混乱,以至于辜负了故事本身。总体2.5星。
园区在摄影机的注视下成为了一个VermilionSand或EdenOlympia的封闭的,新自由主义空间,一切在这里都是化合物,且充满了流行符号的拼贴,一部潜在的,发生在内层空间的科幻——就其观感而言,同样也可称之为科幻的时间感,但它是威权的,摄影机背后总是充满不可见的声音,或者在一个纯视听的空镜头中面对着海面,以及太阳。一部“炼金术电影”,人物的焦虑和虚无,与被限制在房间之内的,作为实战演练的暴力与羞辱之强度被收集,炼制为一个同样名为索菲亚的劳拉·帕尔默,她的影像在音画对立之中复活,连同空间被“阳光”融化,一如《死吻》的荒诞与反讽,作为meltdown的最好影像注解。因为这片“阳光”实质上是观者身后的工业灯光,银幕《假面》般破除想象的能指,在15秒的黑暗之内将影厅化为静默的隧洞。
残酷不是由叙事组成,而是由行动组成。腻歪了喃喃低语的意识流,宁愿像大象一样仰天长啸质问生活。
2019026二星还行
编剧是老搭档MarietteDésert,这回还黑泽清了一把
如果说前作“双塔”作为某种能量聚集/发散的地标型“信号”塔,是辐射/吸入整片区域所有意向性的图形符号,那么在“索非亚园区”中摄影机则以散点的方式,彻底打碎了“日常”背后可能存在某种神秘性秩序的假设。摄影机通过“叙述”与“凝视”重新规整语境以试图拼凑粘连出“凶案”的“因果链条”,然而却不是社会学语境的(而是归于某种“原欲”?),因为因果逻辑的引导性被大幅削减,剪辑已经否定了“结构性”、“经验的”社会学。于是,观看中会产生“似是非是”的暧昧体验,因为观众的“听”和“看”的范围被摄影机“补足”了,但智识上还没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