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破仑四个小时,车轮四个半小时,可见冈斯对"轮"是真爱……不对,对电影是真爱……隐喻蒙太奇倒是见过很多,交叉蒙太奇也见过很多,像这种交叉蒙太奇叠画隐喻蒙太奇的还是头一次见……演拿破仑的演员始终端着架子,太假了……默片史诗很有看头
poly-vision,superimposition(Dante/banner/fire,Napoleon/eagle),accleratingmontage
气势雄魄的史诗,上半部分尤其出色,但不大喜欢过渡美化
9。近4小时的片,竟然只放到征服意大利....最后那几十分钟宽屏播放,相当超时代啊。20年代的电影用3台放映机实现拼接宽屏。
冈茨的《拿破仑》看了30分钟,暂时还没看出这部法国影史第一神作在哪里。其中马赛曲问世众人激昂高歌的部分,明显非默片之所长;看过70分钟,才渐入佳境。拿破仑脑瓜顶上闪现神圣光芒,丹东则是贝多芬式的咆哮怒吼;70~160分钟,政治大事密发。马拉浴室被刺,丹东因朝试核而紧张,雅各宾轰然倒台,圣鞠斯特最后一次演讲,然后和罗伯斯庇尔一起上了断头台。拿破仑卷土重来接管军队,在议会上宣布,“从今早开始,我就是革命!”……默片时代的法国电影既强也多样。路易菲拉德的犯罪系列;冈斯的战争史诗;克莱尔的先锋喜剧;雅克费戴尔的诗意现实主义……怎么到后来,百家争鸣就被新浪潮的文艺小资的一家独大所取代呢?
在看苹果版的拿破仑前,重新补了法国人眼中的《拿破仑》。九小时和六小时版本几乎不可能看到,但是我看的五小时版本依旧震撼,很难想象如果三屏同映会是怎样的景象,也很可惜这部片没有拍完,甚至连登基都没拍到,假如有声片晚点诞生不知道会不会成就这一史诗。多重曝光,胶片染色,画中画,蒙太奇运用的很娴熟,甚至感叹电影色彩理论在这部片中已经开始描绘拿破仑心理了。电影中部分场景是去现实中的拿破仑故居取材,大量字幕选用了史料记载,但有点可惜的是冈斯眼里的拿破仑太“神”了,他在电影里不客观的塑造了一个“神”,无时不刻的鹰的意象真的已经看烦了。
我看的是四小时版的,最完整的版本超过五小时。拍摄水准超一流,后半部拍得很唯美,整体很大气。故事从拿破仑年少时期讲到称帝前夕,后来同一导演的《拿破仑在奥斯特里茨》是本片的续集。
7/10。双重风暴和入侵意大利的片段十分炫目,将摄影机绑在马背上拍摄拿破仑骑马逃命后的风暴场景中,汹涌的波涛也掀起了巴黎的政治动荡,两处地点的交叉剪辑演化为镜头像海浪般在大厅万千群众的头顶摆动;结尾处拿破仑带军队出征,并排的银幕将整个营地和周围山岩风貌尽收眼底,接着是万花筒般的视觉闪现,鹰、云、山巅上的拿破仑和他的军队、约瑟芬的面孔,蓝白红分割画面,混杂的元素以惊人方式再现了历史中情感的洪流。冈斯创造了多重视域的叠加和特别的主观效果:冰雪筑垒的雪球大战,画面倾斜摇晃快速剪接;枕头大战,破碎的棉花纷繁地拼接成九幅画;土伦夜袭,拍摄雨景和泥泞中碾碎士兵脚踝的车轮;新婚之夜接吻时,滤光器叠加模糊银幕,以及拿破仑亲吻约瑟芬脸庞的地球仪一幕叠印,表现了他狂热的爱情与帝国雄心。当然片长的不加节制也令人崩溃。
★★★☆(2005-03-18)[资料馆]热情的片子,热情法国大革命,但是热情不能解决问题。剪了二三十分钟,弄的不知所云,也不明白哪有那么多可剪的?
在BFI看修复重映,非常喜欢。尤其喜欢小孩子斗争的处理部分,让所谓的嬉闹都变得宏大,雪仗、枕头打架,一派史诗气质。科克托《可怕的孩子们》可能有偷师。三块屏幕拼接的战争画面令人感动到说不出话来,尤其是镜头平移向上还要保持景物在一水平线上。大量充满革新的镜头语言。
看的332分钟2K新修复版蓝光,不愧是默片中数一数二的史诗巨作,大气磅礴又有繁杂的视听语言创新,最后三连幕更是看的震撼。9.4分★★★★☆
1920sNo.1,光斑,切面,姿态,流动。令人反思未来30年的美国电影是否阻碍了电影史的进程,以及默片时代最优秀电影特质在承继中的断裂。希望能有机会大银幕。
為了其紀念價值和阿安托南阿爾多,給一顆星。
"Hewasamanwhosearmsarenotlongenoughtoencompasssomethingthatwasgreaterthanhimself:theRevolution.Napoleonwasaclimaxinhisgeneration,whichinturnwasaclimaxinTime.Andthecinema,forme,istheclimaxoflife."二十年代好欢乐。补加。
3.5。不愧是默片時代最瘋的導演(之一?),海盜船視角,雪地大戰堪稱快速剪接的極致。蘇聯默片及工作人員(工程師)的影響。三色國旗。三聯幕(所謂「視覺和弦」嘗試)在電腦上看實在彆扭…不可否認如Kubrick所言,此片在故事呈現與表演上,其實是粗糙的(即便Gance有機會完成其他部分,恐怕也差不多)。
几十万米胶片、四年拍摄时间、20多个剪接师,神秘的片长,仅仅是六部曲的首部作品,倘若真的全部拍摄完成,真是世界电影史的一大幸事。交叉蒙太奇、叠化穿插人物特写,普氏剪辑法与爱氏剪接法在这里完美的融合统一,共同制造了波澜壮阔的历史场面,多色滤镜的使用划分了内部的段落,明确了节奏,使不同色彩下的拿破仑有了不同的意味与风采,血色战争夜、金色演讲情、无滤镜的跨域三块荧幕,使拿破仑在这里还魂。骑马运动POV,炮筒后滑的主观视角,令进攻的男性征服力扩张到了最大。夜晚追逐大远景、大海独自航行、冷雨战争夜,波澜壮阔,史诗气息十足。当最后字幕逐渐后移,长宽比从4:3变为12:3之时,巨大的宽荧幕令阿贝尔·冈斯也变为了拿破仑,在这三块银幕拼接成的段落中,冈斯不仅展现了巨大画幅带来的震撼,还突破了特写与远景的界限。
(9.0/10)333分钟BFI修复版。假如冈斯赚了好多钱、假如有声片时代迟到三十年、假如没有二战,我们可以畅想下九个半小时的阿波罗剧院版及其五部续集将会是何等的盛况空前。那个,三联屏挺无聊的,其补偿的东西远远不能抵消它所减损的。
8.5/一位英雄的崛起之路。前半部分多以红白蓝三色打底,从籍籍无名再到使他名声大噪的土伦战役,将他塑造成一位坚定的爱国者,有着敏锐的军事才能和坚毅的自我意志。虽被贬黜,热月政变后镇压保王党又让他登上政治舞台,再是不少私生活的笔触,超现实的表述,俨然成为了法国革命的化身,有着完美人格的浪漫者。奔赴意大利前线,最后二十分钟则需要额外两块屏幕才能感受到导演表达的初衷。27岁,虽未到他人生的巅峰,但足见其倾倒世人的魅力。
四星半,333min版本,对于默片来说太长了(一次真的看不完观感连贯不起来),最后半小时的4:1画幅对画面进行三等份切分,使得视觉上还要更宽一些,如果说分屏已经足够惊艳,默片技巧(特写、蒙太奇、多重曝光)也炉火纯青,那么为数不多的运动镜头(超越了默片的场面调度)则是真正超前的存在。
按照导演的构思,部分场景需要三块银幕并排放映。其手法既是古老的,又是前卫的。冈斯镜头里的拿破仑系命运之子,法国革命的化身。影片中充满了这样的经典场面,如开场极具参与感的雪仗,海上和巴黎会议大厅的双重风暴等,仿佛是格里菲斯与爱森斯坦优质基因的嫁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