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柏林最佳编剧。这个奖发得有点……这个重述俄狄浦斯王的故事还算是挺巧妙的(所以剧本奖真有点顺拐),但是导演手法真的非常分散观众注意力,看完马上复盘再看一遍才算是基本把情节点(以及导演的诸多设计)连上了,沙内莱克的时空观念还是挺厉害的,尤其完全不交代时间和地点过渡的手法还真是挺迷人的;视听上可能还是受布列松影响比较大,一些身体局部特写的张力相当不错。总之我真还是不太吃得下沙内莱克的片子,但这次已经算是比上次那部《我离家了但……》体验要好很多了……
#二刷#26022023#Berlinale#ZooPalast#Competition故事上改编自《俄狄浦斯王》,开场交代了男主的身世,父亲杀死孩子未果,母亲在山下死亡留下孩子,父亲在山上被抓留下眼镜,眼镜传给了Lucian。长大后男主推倒Lucian(弑父)造成其死亡但只被关一年,认识Lucian的青梅竹马女主相爱结婚生子(娶母),女主发现男主是杀害Lucian的人无法接受遂自杀,最后一切释怀。#一刷#21022023#Berlinale#BerlinalePalast#Competition极简主义风格。模特表演,高效推进剧情,空镜转场,极少的对白,去戏剧表达。镜头上,大量的固定镜头和摇镜头,少有的推轨。空镜转场推进剧情。听上利用唱诗和音乐替换了布列松的内心独白。
理解无能。大晚上十点多顶着几天的疲惫和困倦给我看这?我一般很少会给自己看不懂的片子打一星,但鉴于这部给我带来了久违的煎熬和难受,我只会觉得导演是pretentious而不是figurative
奇作!以神话为龙骨,时代环境不断流变,音乐也从圣咏变到流行,一双脚,一副眼镜,挑起不变的秘密,是为music。虽有宿命论之重,也有偶然性之轻:路边的车祸;俄狄浦斯盲而复明;悬崖上的壁虎。
前三分之二真的牛逼,电影的平面性质和立体幻觉互相拉锯,平面上把空间往外撕扯,同时遮蔽和压制纵深,然而纵深方向的运动就像透过一面橡胶刺向观众的利刃,这种从天罗地网中渗出来的无可抗拒的力量,完全无愧于影片重现俄狄浦斯王故事的宣称。此外,儿童和布列松式表演的冲突,音乐和静止,时间流转和跳跃的节奏和速度……也都营造出莫大的张力和悲哀。这才是电影啊……
待重看。
待重看
我连看了六十多个投影仪屏保
2.7分
@朵云轩对不起,只看了一半,但也足够厌恶了。演员彻底沦为工具,成了装置的一部分。长镜头无聊沉闷到令人昏昏欲睡。这是给我们看的电影,还是导演的自恋?听了半小时的苍蝇嗡嗡叫,半小时海浪声,音乐也不好听。出字幕之后的音乐倒是想着叫醒我们了,还打了个响指?那我也打一个响指。
“悲剧的诞生”。如果未曾看见,要眼睛何用;如果未曾相遇,要时空何用;如果未曾离去,要诗歌何用;如果奠定的结局无法纠正,那么再次演绎的必要又有何用。悲悯的情绪隐隐渗透情节画面的表象,在这浮祢的表象之下,又有何种深刻坚定的灵魂挣脱投入河流,这种力量,超越生命与死亡,引领我们走出遥远边际的迷雾,洗褪声嘶力竭的歌声。在俄狄浦斯王的经典故事中,夏娜莱克深谙戏剧的奥秘,却选择用肢体拥抱观众,提炼纯粹,将每个动作献给足以凝滞时空的美丽中,惊叹于画面简单的同时,也在惊叹着冲突与对抗的安宁,仿佛一切烟消云散都溶解在声音旋律的谜杂中,一种交融了人类精神与躯体的独特感官体验,它超越所有已知信息对话界限的极限,这就是「音乐」可以达到的:雷霆万钧的轰鸣穿过山谷抵达沉溺语言的海滩,多么弥足珍贵的佳作。——25'SIFF
8.7相对单调静止的日常现实景象中存在着可能流血的伤,其中也存在神话和戏剧的基调,声音的感染力、尤其是现场收音的现实质感,更便于激发观众的感知和想象,开放的叙事也许只是存在于片刻的肢体动作中。摄影机更多地对准人处于柏林郊区户外的生态环境,也更便于发出一种温柔的注视,记录那些缓慢流淌的时刻:一首乐曲、一次步行、一套动作...#SIFF2023#
夏娜莱克太天才了,在极度剥削的语言风格里如此地塞入完整的歌队功能(除去作为治邦者对立面的臣民意见),完整地遵循古典学的思路去发挥肃剧中弱势而偶在却命定的禀赋///当然是剧本奖了……绝对巧妙的剧作铺排,诅咒、命运、盲目、乱伦、嗜杀、大脚、臣民、城邦各种元素穿针引线式的分布和互渗,在混沌背后对肃剧结构仍然保持破坏式的忠诚;神意或预知的功能被混淆点缀在若即若离、结伴而行的过程中;歌队以music的方式切割文本,归纳结构,但不再承载批判性的公共意见,倒不如说是被放逐者剖白式的自陈,对称位置上克瑞翁缺席——我们孱弱的俄狄浦斯不再担负好僭主的角色。
极少的对白,主要在以画面和构图叙事,前半部分是很成功的,一些看似静止的图像在严谨的缓慢执行之中产生信息量、情绪和对于人物历史的回顾,时间线的转化让人难以第一时间察觉却又顺理成章(有些希望可以从这方面更深入探索人物的过去现在与未来)音乐有在揭示人物内心但并无特别之处。后半段逐渐失去了张力,对于已有角色的刻画没有继续深入而转向别处,整体有些高开低走。但通过影像构建出的这个熟悉又陌生的世界中暗潮涌动的叙事本身已经很迷人了,是不是对女性导演过于苛刻了
相当的诡异,没有人物、没有结构、没有情境的电影,但却需要智力的干预才能运作。它亦是Aftersun的反面,因为夏娜莱克解除了她电影中所有特写和手势的情感意义。而间离法的生效也意味着观众不再投注感情。不过这些都是次要的,最主要的是我仍旧无法认同夏娜莱克的时空观。@Berlinale73
4.5夏娜萊克對伊底帕斯神話的現代重述,敘事的斷裂,時間在其間不斷跳躍和流逝,日常生活中的人物姿態、運動本身的「無意義」奇蹟般地顯現。靜默下的神性;感覺的強度及張力一一對身體局部的特寫,如緊握的手、受傷的腳、目光的注視等;音樂成為開放式敘事的核心,屬於世俗理性的符號-編碼體制為日常動作的非理性、無意義所瓦解,最終吸引我們的是:一次郊遊、一次吟唱……
#Berlinale73rdWettbewerb#BerlinalePalast4+难以名状,就像音乐本身
希腊神话结合音乐的现代演绎,这个西方视角真的让人感到无比疲惫。为什么总有电影创造者,流连于自己创作的空洞虚假的精致影像里,对当下世界发生的一切充耳不闻。悬浮且机械,孤芳自赏。
又是各种各样的缺席,人物表现绝望的方式就是不表现,像提线木偶接受命运的牵引,直至主体性完全陨灭,但很难说在亲密的拥抱里是没有人的感情的。
一部叫Music的片第40分钟才听到Music,今年柏林最大热门也就这样了吧。夏娜莱克当然不是那种拍个片从头到尾连个一以贯之的审美都没有的垃圾导演,但观众来花时间真听真看真感受,不是来看你孤芳自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