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评人奖?SERIOUSLY?角度确实是指向社会问题也确实站牢女性视角但是三观很搞笑啊你觉得司法制度不完善就要包庇强奸自己的人还要给他生孩子完了强奸犯被抓了还要发脾气嚷嚷穷人得不到正义那一套说辞我天圣母得我都震惊了真的不能接受这种观念为叙事而重复的片段完全能再好好处理一下
女权意味着女性有自主选择的权力,不是男权倾向什么,女人就迎合什么,也不是男权反对什么,女人就偏要做什么。
男友如果违背她的意志她也是要把孩子做掉的,可强奸犯的孩子她非要生下来!女人大概都有圣母心,我可以理解她不去告发犯人,在警察抓了他们后,她也放了他们,但,那个孩子是什么个逻辑?导演想告诉我们什么呢?对弱势群体就要原谅?哪怕他日后很可能再犯法。我认为每个人都应该为自己的错误付出代价。
女权我很接受,而且还欣然决定应该受保护,可圣母情节确实让人看不下去,而且女权的弘扬不是这样的贬低男性才能让女性被关怀,故事还算可以,只是女权到底是什么,只能说见仁见智
影片开场长达十分钟的父女对谈信息量很小;除了两处多视角的回溯之外,其余部分观赏性不佳;影片并没有展开阐述女主对权利与法治的理解,观众只能跟女主身边的人一样无语抓狂。
成长在暴力充斥的社会、父亲是权势法官、自已也学法律出身的年轻女人,受到侵害后,在寻找更温和解决办法之路上看似坚定实则迷茫。这是姑息,还是感化他们重新做人?看似不新鲜的题材在编导的编排下成为张力十足的电影。《荒蛮故事》后再见奥斯卡·马丁内兹。
多视角在叙事上因空间的割裂产生一定惊奇作用,然而所提供的差异认知却极其有限。实际上尾声前父女的“婴儿”争论已经足以在单场景内承载理念差异,同样是这一场面里的“抉择”是全片最有力度的点,即女性的自觉是在抉择与自我认知上不受既有规范框定。且此前对斯症的否认又再次提供例证。
68/100剧作存在感相对突出的电影,多次回旋的结构似乎仅增添了“观赏性”,而这种观赏性也许并不利于显示出设问话题的严肃性。主角大概属于那种执着于做批判性实践的博士生,为了在案例实践中进行怀疑性的研究思考,也无所谓世俗的学术职业功利了,并且,怀疑又不一定要有答案,看电影又不是做行为评判或一定要谋求认同。片名“帮派”其实更多指向父亲所处的体制系统吧,悬于腐烂的基层之上,对于社会政治经济问题的复杂困境有选择性地不作为。#武汉卢米埃阿根廷影展#
谁翻译的片名?揪出来打板子!与特么的帮派有一毛钱关系吗?谁把这片子归类到北京国际电影节巴西电影里的?揪出来打板子!说的特么有一句是葡语吗?谁给这片子发的国际影评人奖的?揪出来打板子!退钱!
[想看2016-03-25]戛纳影评人周大奖+北影节天坛奖。圣地亚哥·米特雷这戛纳路线走得也是不错,看下一部能不能混进主竞赛。片子的核心问题在白左女主“圣母”与否上,但这其实是个很哲学与政治学思辨的问题。影片把这个特别绕的道理讲得还是相当清晰,不管圣母与否,至少她是自洽的。剧作上换视点(以及搞不同视角的信息不对称)其实不太必要。但是声音主导的巧妙的剪辑把这个片子捞回来了(女记者的采访一度还让我以为是女主在做心理咨询)。
【阿根廷】选取了极为沉重的话题与角色矛盾切入整个故事,当中的几次争执都锐化了它的讨论与力量;而演员本身能够很好地诠释这样一个置于漩涡中心的角色。“困境式”的电影并不会让人产生什么期待,却反而有惊喜之感。
4.0女演员演的真不错影片被诟病最多的是三观但一直认为电影的存在本身就是提供一种视角而非对政治正确一以贯之
圣母不下地狱,谁下地狱
这部电影惊人而自负地抹除了女性人物的人欲,只保留了一个反抗父权的中产阶级女知识分子的符号,要探讨政治人权或法律可以用很多更有效的方式啊,比如拿起笔,为什么要用电影写论文?
“同情他们只会增长仇恨,你必须要与他们斗争。”政治理想主义遭遇现实残暴,却始终无法将个人问题宏观至社会阶级矛盾,然而必须要做出一个姿态,即便除了自己之外无人能接受。太尖锐,不错
不明白主人公的选择
【D+】
刚刚看完主竞赛单元的≪帮派≫:女主角仿佛是耶稣附体,导演在宽恕罪恶的同时却在反上帝。这是一部暗黑系的≪荒蛮故事≫,女主在遭受侵害后,想以宽恕的方式抵制罪恶,与身为法官父亲“权威”般的处置方式恰好相反。这看似愚蠢的手段,更像是导演对正义与邪恶,这对反义关系的特殊诠释。像
法律本身只是工具,女主太坚强,如果是我,孩子不要,也定会让对方坐牢。
怎么翻译的,跟帮派没半毛钱关系好吗。结构还行,过一阵就翻一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