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一年有美国的西线无战事,相比较那部充满戏剧性设置的电影,这部充满了反戏剧的性设置,利用声音转场成熟,平实的拍法,前半程几乎都没有音乐,整体有点闷
1930年的反战片,反映了战争给普通德国士兵及家人带来的伤害,在那个年代的视听效果能做的如此之好已经很不容易了,3年之后,纳粹上台,这部片子理所当然地遭到了批判~
我真的对战争片越来越没有感觉了。
左翼现实主义艺术的表现力和困境;一战记忆的反战性;人道主义、和平主义、现实主义的纠葛。
30年代德国早期有声片。GW帕布斯特。反战电影,在德国民族主义和军国主义上升的时期呼吁国际的谅解。被绿现场使用了微妙的景别变化展示卡尔从愤怒到痛苦地听之任之的情绪变化和反应。
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有声德国正面战场,从恋爱吃肉歌舞小丑探了次亲急转直下到木十字架各归尘土。基督受难在一群活死人间,泥淖中迸出的手,大仰镜hooray,法德牵手送安魂。结尾大写Ende?!everythingeveryoneguilty
站错队的电影
德国本土出产的一战反思片。剧情和拍摄角度不如同一时期的《西线无战事》来得丰富,但不失为一部反战佳作。影片上映后不久被纳粹禁播,理由和魏巍批判《集结号》一样:丑化本国军队、瓦解本国军心。(在此感谢小易甫的翻译)
7.对比《西线无战事》,1918甚至还有些许逊色,平滑的叙事风格,没看到特别出色的地方,末尾决战的环境音录制效果……断断续续的风声像极了奇怪的呼噜……|关于战争对人物影响戏份的表现,前者设计了由主人公视点及旁观视点看到主人公的心路历程,一段渐入人心的伤怀基调。本片则在末尾以旁观视点,纵览了一些心理类型化表情以及医院的哀嚎群像。当然两部影片的结尾都是相当惊人的,本片是叠化的POV+打光渐暗的骷髅脸,心理上对妻子的思念与和解,醒目的字幕与音效。|卡尔的回家戏中向观众抛出了一个问题,而导致困境的矛头自指战争。
乔治·威廉·巴布斯特的第一部有声电影,以一战为背景。这部电影的立场非常客观,纵观全片,几乎听不到德国兵说“敌人”这个词,也没有任何空泛的政治口号,而抛开片中厮杀的场面,一个法国士兵临终前紧紧握住卡尔的手,这些都体现了巴布斯特渴望缓和德法矛盾,宣扬其反战的和平理念。
和西线无战事的感觉差不多,战争场面的固定镜头拍得实在有点寒碜。可能最有分量的是结尾那个疑问的字幕卡。
修复版
被轰炸的土活埋的士兵,妻子出轨却不忍心杀死情夫转头继续上战场的士兵,目睹残酷发疯了的士兵,最后医院里一个个死不瞑目的士兵,形象个顶个的鲜活。ps:与西线无战事同一年上映,知名度却小很多,但我认为比西线无战事要好太多太多
能够看到这部电影,首先要感谢负责字幕的易甫兄,再一个是提供片源的晚安好运©兄。然后是著名帅哥——盗哥(即“☆”,虽然盗哥已经反复交代一再强调不用谢他,但是老师也教过我们吃井不忘挖水人)的友好搭架。才得以成功观看此片。是为记。
7/10
反战片,不错
战争是由谎言构成
女性是点睛之笔,把反战情绪拉出了三重奏。第一位女性,搅在士兵堆里,把战线生活的枯燥无聊凸显出来了。第二位女演员加强一台精彩的慰问演出,演出的激烈与战场的激烈碰撞到了一起。第三位女性,是说的后方,每个战士的家庭,也是战争因缘的注脚。正义不正义,家中有数。导演把能够展现给我们的美好,在最后一次冲锋的战斗中,基本都毁灭了。我印象深刻地是一个演奏一个歌唱的两个士兵。气势上感觉他们在进攻,结果演下来是一次又一次的失败。这段抓住了这次战争的神韵。
上課看的。。
德國眼裏的一戰。我好喜歡那個法國女人啊!啊啊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