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次看独立电影,都会刺激我“哪怕穷困潦倒,也和一群志同道合的伙伴写故事拍片”的疯狂基因,但我一向知道必须保证物质基础,确保承载张狂灵魂的肉体容器是稳定的。短片之一《异乡的献诗》,讲的就是被疫情困住导演制片人,在村里拍来拍去被村民反问:“不挣钱拍什么电影?”但他们过于为了拍电影而拍电影了,剧本从《死猪》改到《女演员》到《残忍的季节》,第一场一个“梦境”,死活没写出下文……对于我这种好多故事想输出却没有大段时间来滋养最佳状态的人,不想和他共情。
有点奇怪
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北京最冷的一天
至今没有一部记录这几年事的长片或者短片让我惊喜
补标@UCCA新亚洲影志
目前看到本届唯一一场让观众笑的影片但都是一些无聊的笑梗朋友呼呼大睡
PYIFF,纪录与故事融为一起,很不错的尝试。
#PYIFF#6像素材的堆砌
#UCCA新亚洲影志
吭哧吭哧拎着四本精装厚书开头没有好好看但是这个方法好有意思大二艺媒想试试这种手法不知道行不行
故乡纪实、梦境回忆、疫情期间的拍摄,像散文诗的结构。看完之后有点后劲在的。
拍电影的电影,困于疫情中的创作纪实和剧情并置,生活和拍摄交织剪辑中构建。三人行,必能出片。
有私货
折磨啊
平遥一角最好玩的片子,粗糙的荒诞感做的不太完整
等疫情过去,一定第一时间去米娜餐厅。
剧情夹杂纪录,一些关于电影和疫情的对话很有趣
电影人基于时代的叙事,作为上一个时代的记录,铭记。
3.5像每一个村庄共有的,美丽残忍的故事,轻轻地一笔带过
还可以,有点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