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优缺点分明。剧本是短片的体量,拍成长片难免拖沓。演员也不合适,新人男主长得可爱但演得毫无层次,周冬雨又长了张过于精明的脸完全不像弱智少女。但导演层面上,张猛又很出色。胶片+手持+主观镜头+镜像和隔断,和片中大量的偷窥/跟踪戏非常契合。配乐也是可以竞争年度最佳级别的好。而且一个东北导演,拍一部70%上海话对白的片子,能拍出黏稠的市井味,完成度真的够可以了。北京点映的差评太正常了,因为他们连片尾曲的乐趣都完全get不到啊。
第一眼看是少年复仇,第二眼是青春性迷茫,看到最后却发现,其实是“弱者对弱者的一刀”。故事始终呈现着一种模糊,混沌,又隐隐不安的不可言说,恰似镜头下粘稠市井的上海。张猛用漂亮的摄影,拍出了一种属于当下年轻人的,又丧又美好的迷幻。
摄影很好,剧本太糟了。前后节奏失衡,东北同事的支线和偷窥的主线在情感上也完全是矛盾的。不知道导演想表达什么,想塑造一个什么样的角色,可能他自己也没想明白。既想拍出一种猎奇的情感(偷窥欲和隐晦的恋童,说实话后面有点生理不适),又想把男主角塑造成一代青年的缩影,这是不可能实现的,尤其演员表演还很青涩。到头来,男主身上有诸多标签,叠加起来也是互相冲突的,最后的人物弧光完全无法成立。
勉强给三星吧。胶片的片子确实有味道,影像也很突出。镜头下的周冬雨非常美,非常,但是没太感受到她演的是个弱智少女。张猛的功力还是有的,单场戏或是单个镜头都很不错。只不过,合在一起还是太无趣了。这个单薄的故事,还有这个节奏,实在看得人太困、太累了。
评分那么低,不至于吧。表面是个复仇故事,实际讲了一个男孩性意识的觉醒。就在针对个体的复仇险些滑向反社会人格时,一切戛然而止。男孩放下刀,带着极其复杂的笑容逃离了镜头的监视。周冬雨性别感不强,恰恰是个极恰当的选角。比丧父和老宅废墟更急需重建的,是男孩的性别秩序。最终,他认清了自己。丢掉刀,就如丢掉1,往后坚定地做0。
这男主的演员什么来路?按说长得也不差啊,但整个人就是从头到脚的乏味,像那种毕业半年后就没人记得住他名字的高中男同学,这么有挖掘空间的角色都能让他演得毫无层次和起伏,服了
一个是父亲被(间接)气死,一个是感情被利用、被骗婚,两个弱者被伤害,被欺骗,被老天爷捉弄,却始终无法逃出生活的魔爪。张英雄对陆志强的憎恨转嫁给陆珊珊,本想通过对陆志强女儿下手来报复他,没想到爱上了他女儿。因为爱她而猥亵她,其实比为了报复她父亲而猥亵她更加残忍,伤害了她,却又不愿对她负责,转身就走,无动于衷,冷漠,自私,卑鄙。张英雄完成了复仇,陆珊珊却被男友利用,又被张英雄利用。至少张英雄还可以用下三滥的招数复仇,她却连“复仇”是什么意思都不知道,不能复仇,也不懂复仇。张英雄的做法肯定是不对的,不过影片的重点其实不在于三观,以及张英雄的做法对不对,而是通过将张英雄和陆珊珊相对比,从而反映低智人士悲惨的处境,以及微小的生存空间。你至少还可以卑鄙,可以报复社会,但她连卑鄙的机会都没有。
充分说明了高颜值是第一要务,如果这女孩是个丑八怪,故事十分钟内就能结束:)
实在不懂导演在表达什么,全片都坐立不安,除去仅剩的摄影上的优点也找不到什么可取之处了。偷窥欲、为父复仇、一代青年缩影、边缘人群,混乱的如同片中拆迁的废物夹杂在一起,但没有一个点有力度。其实男主和周冬雨的表演还可以,不过放在这么不明所以的片子里,太像扎根在上海的郭敬明那般做作了。
能感觉到张猛还是有很多想说的东西,父子压力关系的,上海土著苦恼的,荷尔蒙得不到落实的,怀念旧时上海滩的,却不知是表达受限还是故意藏藏掖掖着,讲不通块说不明白。高密度的尾行戏看着着急,偷窥镜头虽美但情绪却传达不到,全片最美的段落,是张英雄带同事“许文强”上废弃邮轮并歌唱部分,荒诞的理想和确凿的现实在过期葡萄酒中翻滚。
一般般
3.5;胶片的镜头质感很好,低下层灰扑扑的现实迎面痛击---摩登霓虹背后真实而疼痛的生活。以拆迁为实现戏剧转折的杠杆点,除去交代前因后果和人设之余,更开拓了荒芜空间产生的移情影响,荒废巨轮亦有此功能(这两个空间分别对应男主及其损友,以本地居民和外来沪漂双线共筑城市景观)。大量后窗式偷窥场景,手持+主观镜头,透过各种介质的隔断暗示人物关系(如开场的父子关系,以玫红色窗纸为滤镜窥见的女孩等)。关乎上海的细节做得不错,配乐很好了。
英雄伏在沈重身上,练习一种前所未有的亲昵,他摆脱亲人的注视,搬到沈重的上铺,电脑桌面《春光乍泄》正好,但在自己私密的基地,别人却先成了许文强的冯程程,而他对着陆珊珊上下其手,绕过一切敏感部位,松手,那种大雨酣淋的释怀,与复仇无关,却像是明确了自己性向般壮烈……不过呢,王锵说英雄父亲刚过世,沈重带他见识了新世界,更像是父亲,而张猛说男人与男人之间有依赖感,那种超友谊心照不宣就好。在当下,胶片确实奢侈,有几幕,周冬雨美得超凡,也算没有辜负那份等待与挥霍。弱者对弱者的伤害,废墟情结,一代人的迷茫,繁华照不到的苍凉,有很多厚重的话题,成品该要更好更好才是。
梦境里才敢持刀,现实里只敢猥亵。几亩拆迁面积能把活人气死,一方偷窥窗口能让少年心猿。这城市里有不要三金的本地人,有袜子破洞的外来者,有寄人篱下的泥菩萨,有假意订婚的伪君子。这城市有冻结的户口,也有无人的巨轮,有挖掘的钻孔,也有公用的绿地,有上海滩的黄粱一梦,也有阳台上的春光万里。
故事空洞,留白太多,逻辑欠缺,观影过程中常常让人很是迷茫
一部迷影电影,很类型的希区柯克。小孔监视,后窗偷窥,跟踪,楼梯,病弱的男子,以及同性恋元素。但是又很意识,很迷离。
个体被新旧交替的城市抛弃,自我认知和青春需求不知所措,只好跟着废旧立新。想要证明自己并非loser,却恰恰证明了自己的fail。唯有脑子瓦特者才能沉浸在美化着的过去中。导演不羞于展示阴暗面的压抑欲望,它和变革下的城市一样既美丽又肮脏,有着同样绝望的暗流。这不是《后窗》这是《大西洋城》。
人比海底沙,勿用多牵挂。歌品就是审美的浓缩,就不提最后的罗马尼亚姑娘有多提气了。这奔腾当然也可能是奔流也可能是奔溃的时代,张猛拍了大浪里的一粒微沙,和另外几粒微沙。见微知著,这歹意是无可奈何的,连善意也是无可奈何的。最后一句赞美留给周冬雨,太经拍。留一星的空,毕竟是小品吧,期待枪炮腰花,期待最终的胜利。
唔…周冬雨老师什么时候拍少女写真,我第一个买!
我从小就很喜欢上海作为背景的故事,所以本片一开场,我就对它好感倍增。“起”,像《万箭穿心》,家里的吵吵闹闹,搬家;“承”,像《阳光灿烂的日子》和《小武》,满大街溜达,跟踪、观察;“转”,像《爱情短片》和《对她说》,偷窥源于爱;“合”,像《绿洲》,作为观众,甚至没有资格和立场去做出评判。很多人提到本片的主题,但我觉得本片主题是暧昧的,“暗恋”或“复仇”,都只是它的元素。至于我的理解,它的主题是“少年成长为青年的一个瞬间”。细想这个主题,总是关于爱和责任,似是而非的爱,无能为力的责任感,这是人和自己的冲突,是被角色包孕着的戏剧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