肯洛奇早期。这种应该称为“时评片”,强烈的社会批判指向和纪录片风格,利用声音(评论)来凸显主题。
半纪录片,通过弱化角色性格和插入对真实人群采访的声音来达到社会性。影片的调子随着故事发展由一部浪漫喜剧发展成现实主义悲剧。
godardianjumpcut
早期的肯洛奇还是关注着社会底层的生活一个时代状况的反映纪实性很浓
[無家可歸的人兒]一樣的題材和女主角,更愛《PoorCow》的一絲曙光,雖說《PoorCow》已是美化後的個人創作http://www.xinmiao.com.hk/trad/internationalview/intna046.htm
documentarydrama
很纪录片风格
肯大爷在BBC“周三剧场”的早期作品。非常具有社会批判力和情绪上的煽动效果。带有明确的纪录片风格。本片最出色的是声音的剪辑方式,经常使用外加声音:对白、女主的旁白以及新闻广播。
肯洛奇首部长片。对话密集情节跳跃,节奏压得很紧。黑白画质贴合了纪录风格,但同时也制造了“表演”的姿态。比如不时插入的画外评论,以及露出马脚的室内打光,都在反复强调这是场秀。果然是综艺节目“周三剧场”的特辑,期间隐约会与《人生七年》有共鸣。
homeless.hopeless?
肯洛奇小试牛刀…
肯洛奇很早就在用他敏锐的触觉为底层百姓拍电影了,他只用很简短的情节和台词便能指出社会的症结所在,手持摄影的记录风格和跳接剪辑的叙事方式都很令人印象深刻。卡罗尔·怀特演的太好了,可惜后来去好莱坞发展染上恶习英年早逝~
很棒了
前一秒还在唱500miles,后一秒就抱着孩子流落街头,从喜剧到悲剧的变化太快,有点承受不来...半纪录片的形式很棒,大量特写直击观众内心。(肯洛奇的第一部,BBC的电视电影)
又是一部越穷越生越生越穷的卖惨片。纪录片式的手持摄像,zoomin到面部特写,跳切,画外音。结尾的车声中凯西迷茫空洞的表情特写令人印象深刻,片头片尾的歌曲是点睛之笔
相比后期在影像上的精雕细凿,我更喜欢这样的肯洛奇。或许可以说素材组织是粗暴,突兀的,但肯洛奇在这种方式下,创造了一套属于自己的现实主义表达语境。匆忙,混乱,极其颠簸的镜头,就像生活本身的不稳定性。直面这一切,影像也就有了力量
好绵密的声墙,绵密得像沼泽一般的困境。想起之前译的一篇九十年代的访谈里肯师说“他们竟让人们觉得一切的困境是他们咎由自取”,这种不平在《凯西回家》中已经被点明。
居然没有收藏这部,十几年前上大学时看的。
肯洛奇三十岁拍的,英国的贫民窟及住房问题。五十三年过去了,问题还是没解决~
人物旁白的插入和环境声运用皆具有纪录片感,镜头的跳切将前半段铺垫前情的大量信息整合压缩,重点着墨于无房可归的过程,对底层民众的关注关切真是半世纪未改(女主的生存环境可与2016年《我是布莱克》对比)。从租房到房车到沦落于各种机构之间的踢皮球,直至被剥夺为人母的权利,生活下跌的趋势下令人心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