违背了与神婆交换孩子的约定,孩子便永生要远离河流和柳树。守住了暴雨里傻等警察的约定,司机便收获了从天而降的爱情。许诺了成为理想母亲的约定,母亲终于如愿拥有了爱子。生育会遭逢不孕的诅咒,畸形的抉择,冷酷的考验。谁用石头砸死了孩子,穿上落单的袜子,握住宿命的方向盘,能像柳树一样繁衍。
曼彻夫斯基又双叒叕化身为“北马其顿导演”(不过仍然是世界首映给了罗马电影节……另外话说豆瓣的“马其顿”这个Tag是不是得与时俱进地改一下……),又双叒叕拍了一个三段式故事,不过这次蛮有趣的,第一段故事17世纪,而第二段和第三段故事则是相关人物的两个视角(有那么几个同一场景不同视角拍摄的时刻,揭示了不同的信息,非常有趣),可谓是三段式与环形叙事的结合了(但说起来还是不如[暴雨将至]那么魔性)。第一段故事更多地作为寓言/传说/家族故事(魔幻现实主义要点之一)之类的性质存在,视听构成上跟后面两段特别紧密的故事也有区别,形成了某种段落间的蒙太奇意义。故事是关于家庭与生育,以及北马其顿特有的后社会主义现象(尤其宗教与迷信),有些特别动人的处理(尤其第二段的爱情),摄影相当出色。不过实话说他最好的作品还是前两部
弱化版的《暴雨将至》
二十多年过去了,导演没有丝毫进步,依然在玩当年《暴雨将至》的叙事结构,但是如今早已不新鲜。
导演的前作《暴雨将至》是我的观影十佳,本片依旧是连绵嵌套的三段环形叙事,关于生命、信仰、承诺与爱,暴力只会伤及自身,惟爱能够破解诅咒
宗教、历史文化、家庭和生命观,象征、隐喻、魔幻现实和笼罩的宿命感,交织成一个极压抑的关于爱和孕育的故事。除了主题让我喜欢不起来,整体很好看。第一个故事是楔子,是因,第二第三个故事需对比来看,进一步又呼应了第一个故事,成为果。
剧作粗糙,结构牵强,摄影凌乱,失望极了。《暴雨将至》并不是三段式故事和民族音乐的简单集合,主旨才是灵魂。
《暴雨将至》导演的新片,三个相互联系的小故事合集。讲述的是孩子,柳树将故事贯穿起来。第一个小故事是个古代寓言,拍得很惊艳,尤其是画面构图与奇崛景色。第二三个故事是现代,两者可视为一个。第二个故事可说是糟糕,情节混乱,逻辑欠缺,只觉得一些人物与细节堆砌在一起。第三个故事回复到正常,却也乏善可陈。
手持猛了点?挺好。悲天悯人又神秘始终。挺好。
#BJIFF10#令导演扬名立万的熟悉三段式已经驾轻就熟,叙事上既能保持风格还能增加观赏性就是叙事的最好体现。孕事的诅咒看不见的神灵,氛围营造全都退其次,却又忽视不了。里外统一高度一致的佳作。
豆瓣网友们都好严格,看完后我第一句是:“还是挺牛逼的!”这次的三段式的确有些任性,虽不严谨但也有趣。柳树、巫术,生育崇拜,人与人之间的“联结”。第二段的爱情故事很动人,尤其是出租车司机的形象塑造,非常立体和生动。第三段的母亲形象在神经质中有一种力量。摄影和剪辑都很喜欢,一部相当漂亮的电影。
《暴雨将至》太完美了,电影看得多了越发觉得很多片子形式大于内容比反过来更有看点,“若离于爱者,无忧亦无惧。”这一套在现代社会说出来都太廉价了,没几个艺术形式能表现得深刻。
@BJIFF2020资料馆
m2419:生育是诅咒还是馈赠?没有生育,爱情何去何从?爱能让孩子是孩子,让大人也成为孩子。
很喜欢!
人类延续生命那么费力,柳树却是怎么都能活下去,人类向柳树借来的巫术的孩子终究还是被柳枝带走,然而恰是因为人类命运的无常,教会了人类如何去相爱。
一二段转折太突兀了,第一段还没怎么讲就结束了。孩子,孩子,孩子,看见👶🏻就头疼。太情节剧了,女性主义思考太少,谈不上喜欢。
深夜场总是带有点惊悚成分三段故事,重复的元素总以为这会是一个带有命运轮回的诅咒与救赎过程。生命的渴望或许伴随着阻碍,坚持着爱会让死亡转向新生?如果最后孩子没那几句话,总是一直笑,还是有点瘆
玩弄结构,或者说玩弄时间算是曼彻夫斯基的惯用伎俩了。这次三段式,从中世纪如寓言般的生育诅咒作序篇,继而延伸出二三段姐妹为主角交织在一起的当代故事。最有趣的仍然是二三段故事视点的转换,第三段故事实际上是从第二段故事的中间开始,直至超越第二段故事的时间线成为最终的结局。开篇的寓言从影片细节中也有暗示与后面角色可能有血缘关系。曼彻夫斯基说想讲述面对生育诅咒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但我看来导演有点过于强化了“生育”这一本身的话题以至于观众难免会抓错重点。
放过子宫,放过孩子吧。生殖狂国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