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叔叔的是导演本人。。长得还挺像伊纳里图导演的。当“这不是柏林”被说出口后,还以为剧情画风会来个突变——要不然这么cheesy至尾怎么可能烂番茄100%?事实是我想多了。可以理解把HIVpandemic处理成随口提及的背景的用意,但因此也稀释了整个议题的严肃性。露天演出时面对平民的hood,结局画面里主角见到的真正的人,是影片稍有脱离自身格局的地方。这或许就是它值得被称赞的诚实,中产阶级知识分子家庭的青年,他们的欲望,他们的享乐,他们的“反抗”,他们创造的“艺术”,都真的不过如此,他们能遭遇的最大悲伤和挫败也不过如此。世界在下沉,而他们在狂欢。但我又何以去指责。【当他们的一次行为艺术大获成功后,主角向心仪女主表示“重要的是做事情,名声?随他去吧”。转场,声名速来,激动万分。
属于墨西哥的叛逆与颓废青春,能看到早期酷儿浪潮的光影。男主真的是80年代的标准美少年款型啊,可惜所有的17岁都是限定款,少年迟早要走入成人世界...
给音乐加一星。叔叔死得太莫名其妙了,纯粹为了给男主加戏。
叔可忍婶不可忍!死的明明是舅舅,一个个都说是叔叔。
【墨西哥】想起了《盛夏》,也想起了《1988年的妮可》,这次是南美视角下的解读。种种亚文化符号如贴图一样拼在一起,对话中的艾滋病变,屏幕上的足球抗议,还有蔓延街头的革命...时代与成长一同向前奔去,改变和觉醒在此刻发生。但是可以更简洁,有些部分太累赘。PS演妈妈的演员是去年《罗马》的Marina,感觉她现在对崩溃戏简直信手拈来。
影厅里好冷…好冷…好冷…冷到我无法集中精力看电影
拍得太纯良无害,请想象一下这个剧本如果给拉里·克拉克或者哈莫尼·科林拍,最终会是什么样。简单的人物转变和教化式的comingofage标准结局又让它与《戏梦巴黎》划开了界限,最终只呈现出一个“要把妹先装gay”的肤浅故事。
到了中年怎么就对这种真是毫无兴趣了
「Whenyou'reyoungyoucan'tseewhat'sinfrontofyou.」
背景换成北京就是张元的《北京杂种》。实在看不下去,好难看,
感覺我們這代好落後??別人墨西哥80年代中學生的反叛是放學後和別校生幹架,又可以到地下酒吧蹦迪、嗦粉、打針、做愛、大搞狂放的行為藝術、一邊做愛一邊大聲朗誦書本上情慾文字,用搖滾的音樂去朗誦拒絕沙文主義的文字。全片用極淺景深的手持鏡頭捕捉1986年墨西哥世界盃狂熱底下不為人知的LGBTQ一面,但是卻有種格格不入的誇張與膚淺感。既是通俗的又是前衛的,既是反叛又是藝術的。影片給予的刻板印象太強烈了。
非常出色的作品,个性十足,毫无畏惧,文本大胆而激进。夜场生活的迷幻、混乱,让主人公在成人世界中被动的焦虑更显突出。性、毒品、暴力、行为艺术和摇滚乐成了最恰当的示威方式。
17岁的荒唐总是值得原谅,歌好听
无感,觉得略中二。
这是一部讲述男孩变成非主流的过程???无聊死了
可能彻底因为好不容易睡饱吃足,圣丹斯接连出现这一趟最爱的纪录片和剧情片。继《罗马》之后,又一个追忆墨西哥城摇滚艺术毒品青春的《柏林》,“不要再继续模仿西方了,这不是柏林”。甚至于放到经典摇滚青春电影谱系下,这也是最让我亢奋的。喜欢那个不屈的直男主人公,钢铁是在gaybar练成的。总有那么个你小时候想睡的妹子,她恰好去上厕所了,转眼你被一个烂货操了。
#33/LFF,这不是柏林,这也不是假想,这是对经历独裁痛苦后,受伦敦的音乐,柏林的夜店,纽约的当代艺术,巴黎的波西米亚精神形成的墨西哥流动盛宴的回忆录和酷儿(自我探寻)精神的赞歌。有那么些《盛夏》《高潮》《无主之作》综合的感觉,视听很赞,选角和表演太符合影片气质。能剪短一点就可能更加有力道了。跟导演(片中扮演叔叔角色,是每个人成长过程中都应有的良师益友)聊,很大程度基于个人经历,当时确实有这样的群体在一个法国人开的夜店整日夜聚集,后来成为艺术,电影领域影响深远的人物们,带来了不少荣耀,包括住在片中花园的阿方索兄弟(主要是弟)。貌似在酷儿精神上,我们跟墨西哥也差了几十年。。。
青春,叛逆,艺术,性,毒品...男主成长的历程。影片很文艺,对于艺术的讨论,不少创意艺术的展示。5星推荐给文艺青年
这种青春片都是一个套路,性爱,毒品,摇滚。拍得还挺美的,不过此片不够迷幻哦。
感同身受17岁时那些情绪和想法“到人群中去到世界中去”很喜欢的午夜电钻机车realindustrial作为激进短片的配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