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看#法斯宾德真会讲故事啊,一个小切口的家庭事件牵扯、糅合进丰富的(分)主题,一个缺席的男人成为风暴中心,40年婚姻生活之后徒留无法忆起的模糊形象,卡斯特婆婆不仅是要讨回“公道”,也为自己在这段婚姻中重寻到自己。家庭伦理之外的宏观寓意当然更繁复了,资方用完/即弃,秃鹫媒体狂吃人/血馒头,某派以温凉姿态榨取情感以供拉票素材、谋取zz资本,无zf主义者或蠢怂或暴力激进,真是令人胆寒的世界,被全世界抛弃的卡斯特婆婆认识到处在左右博弈间,无论认命还是抗争,似乎结局没什么不同——两个结局魔幻又讽噱,表象幽默之余的冰冷残酷,穷人能上天堂会比富人容易吗;法斯宾德也对好莱坞式冲突暗讽了一把。
和一般个人危机时教会现身传教不同,这里是德共伸出温暖双臂,听你说话,为悲剧作答。以家庭伦理剧展示70年代西方左翼运动尴尬,正统政党斗争磨洋工,极左恐怖有吸力。不耍流氓就叫不响的社会,让善人幻灭。结局又耍帅了。神经病玛尔塔夫妇成了恩爱的共产党贵族,令人欣慰。
每個人都在高呼「為眾人抱薪者,不可使其凍斃於風雪。」但現實是,為眾人抱薪者,必成為各方利己之素材。共產黨也好,資本主義也好,無政府主義也好,本質上都沒有發生過改變。卡斯特婆婆艱難的維權之路,最終在政治角力和家庭變革中被消解了,而她在靜坐五分鐘之後,也選擇了一個「幸福的結局」。而當你去細想她真的是在維權嗎?似乎也不完全是,如果說她的維權和鬥爭有敵人的話,不是資本家、不是誹謗她丈夫的記者、不是共產黨、不是無能的無政府主義者,而是她的孤單和寂寞。所有引得大家發出笑聲的地方,正是法斯賓德用我們自己的笑聲對我們的無知和傲慢最大的嘲諷。#德國電影大師展#@大光明電影院
所有人都想要从这一事件中获得些东西没有人真的关心老卡斯特先生究竟发生了什么或许因为人都自杀了死了确实也不重要了那些所谓的好处和利益可能就是平常所说的“福荫”吧//字幕版结尾仅是文字都透着一股浓厚的法斯宾德风味是真·升天了的卡斯特婆婆//法斯宾德毫不遮掩他对这个浑浊世界的厌恶几乎把能骂的都不带脏字地骂了一遍角色在他手上感觉就像他又讨厌他们又接受他们的原本的样子//做电影大概也是要Rock&Roll些
20221119德国电影大师展。花一份钱看两版结局,超值,把全世界意识形态黑了个遍后不忘嘲一把美国,美版剧本出现时全场屏气凝神,放完一阵爆笑,美版结局有《玛丽娅·布劳恩的婚姻》恐怖喜剧之感,德国版显然超越美版,悲伤被冷幽默层层包裹,诙谐尽头是无限悲凉。黑某派时全场心领神会地频频迸发笑声,我一边笑一边觉得,明天更漫长。
美版的结尾跟标题似乎更相称,但还是觉得原版的结尾跟整体更连贯,冲击力也更大。孤独、人性的冷漠、partei以及无谓的抗争。有partei无partei,皆是祸害==老婆婆演的真好,演讲那一段竟然听懂了TT!!
一夕之间家庭分崩离析,冷漠刺痛身心,镜中人是真实的映照,对视他人又套上伪善的面罩,只求一个公正的待遇,怎料资本主义剥削完劳动价值,射灰主义又剥削着情感价值,所谓亲人和裆圆倒不如陌生人一顿可口的饭菜更能抚慰人心,而结尾暴力对峙的高潮刚刚酝酿好,一段字幕打完就结束鸟,大师的任性就是叼
@2022德国大师展。法斯宾德的讽刺冷得彻骨,家庭就是个微型工厂车间,拍出了所有主义和人的可笑自愚虚伪怯懦,字幕交代结尾太搞了,一副不管了就是不拍了的任性,谁知道版本二结尾的老人又是什么天堂人间的partymember呢?
研究人物在有限空间(房间)中的对话与走位技巧,法斯宾德的这部影片毋庸置疑应该拿来拉片。政治角度从一个无政府主义者中切入,以无生出有。故事极其好,所以法斯宾德应当被拿来陈赞的,该是这些。
总是无法融入法斯宾德电影的情感,不过这个片还好,还挺喜欢这个结尾的
2022德国大师展04你根本不知道一部讲述丧夫老婆婆的电影,可以延伸到头大的婆媳关系、孤独缺爱的空巢老人、“热点要及时蹭”、吃“人血馒头”的媒体、“原来我一直盲眼过的生活”、阶级差异和阶层固化、“打倒”资本家、拉选票最重要的communist党派、无脑的无政府主义、“追求意义却忘了意义是什么”……这个故事几分荒诞、几分讽刺,不过人与人之间大概只有赤裸裸的利用关系。一时也有些恍惚,这到底是上世纪,还是当下。PS:显然还是更倾向于可以形成呼应的暴力版结局。
“Commu都是资产阶级”lolCommu相关台词全场窃笑。婆媳tension的呈现有点工薪味道。真是一丝丝可笑,但明明是无助的人抓稻草。partei,宗教,都一样。冷淡的情绪。门框是法斯宾德的舞台。ppt式alternative结局阐述真是大开眼界。@大光明
http://t.cn/z8C9hMn高二休学买了两碟装的D版赖纳·合集,那种局外人的孤独第一次有了知音。走道和门组成的几何图形冷酷地切割着如同指针般蠕动的躯壳,不被理解,无法言表的痛楚与孤独,随时有个伤口随着指针滴答淌血。
政治意向浓厚今天整理法斯宾德的电影早期确实酸料十足大感过瘾
卡斯特婆婆所遭受的悲剧被周围形形色色的人利用,儿子的软弱,女儿的无情,都折射出当时德国社会的世态炎凉,比较有趣的是最后无政府主义者的绑架场面全部用文字叙述代替,激烈的枪战也省略了,极端反高潮,法斯宾德如此用意也不言自明了。
http://www.douban.com/people/hitchitsch/status/1782036180/
法斯宾德的冷幽默,原来是这样的:资本主义无情,共产主义无用,无政府主义无脑…倒是最后闹一闹还能有小团圆。哈哈。
一个事件像信号抢,照出生活水面下的社会河床,明面上是政治,或更确切地说政治动机,绑架了被现代生活排出的温情,但细想,这种温情也是被政治秩序限定的,以至于那种“尸骨未寒你们就冷眼旁观”的情绪,几乎有驾崩后宫乱感,卡斯特婆婆的真情也是依附在传统性别结构上的(正如女儿唱的女人没有男人怎么活),which我们知道大有问题,政治的困难就在于如何将价值变为移风易俗,又不失却人性的温度,漫长、多视角、闲笔逸出的正片,展现的正是生活的反戏剧性,也可以说反革命性,两个结尾也有这种张力,按现实主义的调子写不下去了,只能用“类型”元素扣到“升天”,这种调子的拔升有损人物的连贯性(对比《恐惧吞噬灵魂》),但让人思考我们怎么选择,天上人间,也是因为有你才会变得不孤独。
不看法斯宾德的电影都不知道一个简单的故事里竟可以塞进这么多他自己想说的东西。经济不景气时工人的无助和愤怒,德国共产党的光说不做和官僚主义,无政府主义者的无组织和无脑,而且竟然德版和美版有两个不同的结局——美版的简直跟瑟克一模一样,有些羞辱智商的团圆结局实在太悲哀了
无论秉持着何种“主义”,个体总会消融在宏大叙事中,只有身边具体的人可以为生活赋予意义。或许人生的终极目标,就是去“整点薯条”。美国版的结尾太好笑了,完全就是拍成热天午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