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剧作丰满的生活观察+纪录片式拍摄,真实感非常强,视角的间离去除了所有主观态度,不引导观众偏向教师或学生的任意一方。在“表达主题”这一项上,做得无可挑剔。
在对教育的概念进行摸索式前进的同时,也应该同等关注学生与老师的权位落差,从此种基本的理念输入着手重塑一种「等级制度」;但也正如片中所言「老师不能取代父母」,不能过分地期待同时作为目击者与裁判员的人毫无保留地贴合公正,只是希望在尖锐问题前尽可能的客观。
技术没得说,很真实。可另外一方面又跟法国2台的纪录片差远了。另个,这种学校的老师还真不一定有这样的,尤其Wei的母亲出遣返的事,感觉很假。完了之后,说不上来什么感觉,还是有点高姿态的电影,导演没有方向,即使连疑惑都不敢表达出来。但还是值得一看
伪纪录片的形式以老师的角度进入课堂展现老师与学生的各种矛盾在两个小时还原之后镜头最后只剩下空荡荡的课室大家都走了这里曾经的争论都褪去了我想到影片最后那个学生说的话:可是我不懂,我不懂我们在做什么,每一件事。其实何止课堂如此,生活的感觉大抵也是这样,我们到底在做着些什么呢?
我很喜欢,这在我的意料之外。
真该让中国所谓的狗p教育学家也来看看,即使崇洋媚外,宣扬倾听孩子,崇尚个性自由,文化冲突和教师之道的把握分寸如何也会毁了洋课堂,更何况在教改到一片混乱的国度和体制内,完全是画虎不成反类犬!
存有公正之心,但视线怎能不偏颇?摄影机扫射一周,终会自发选择驻留何处。教育的本质意味着资源的分配、权威的证伪、注意力的争夺、社会达尔文的实操。准确区分越肩正反打与单一人物镜头,前者是共享与对抗,后者是教化与判决。
相比美国《街头日记》的热血励志,法国人擅长从民族矛盾的裂痕中激发出深层的文化焦虑和冲突。选取的视角更加冷静严肃和写实。如果《半个尼尔森》诠释的是教育体制下思索者的精神世界,那么墙壁之间则是架设在教育理念之上反映实质的社会问题。
狭隘场景,广袤思绪。未来不仅仅是明天,体制的缺失挽救不了我们课堂教育的沉闷。
所有的冲突和对抗都不是以戏剧性彰显的,但带来的戏剧效果却非常强,以琐碎的真实事件打造了一个极具说服力的校园课堂,大量的对白一直在用力地倾诉,倾诉到近乎发泄的程度却又不会用力过猛,明明没有多激烈,但心眼一直提起来了。影片的结局堪称经典,直击内心。我们学了什么?我们在做什么?什么也没学,什么也没做。
手持摄影机,很多特写和近景,像拉斯·冯·特里尔的风格。又是一个把封闭空间里的故事拍得多姿多彩的电影。教育真是一件复杂的事情,难怪有本书的书名叫“写给胆敢教书的人”。
boring...一个学期下来就只记得勾股定理真是太丢脸了吧~
4-
记录片的剧情片
有几个中国老师能吃得消?
这样的教育显然是有问题的……
尼玛啊我最不待见的就是纪录片更何况是没情节的纪录片~~
看不下去
有趣的电影,但并不深刻。
不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