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续了前作题材同时更加深入,试图走进盲人的“奇境”,但她们的故事在叙事之外,对她们来说,这部作品不过是幻觉。确实如此,影像不过是幻觉。她们不用“看”就知道它的本质。印象最深的是小女孩的双手因为习惯触摸显得有些沧桑
#2023EFM#新生代儿童单元入围。LeFresnoy出品。导演前作盲人题材的延续和拓展。触感影像,词与物,盲文;想象力与图像-语言的关系;动画作为另一种视觉化“非视觉”材质。关于认知那段的讨论还真挺绕但很有启发。“镜子对盲人来说是抽象的”,对不可表达之物(不可影像化的影像/不可叙事的叙事)的尝试表达。讨论影像哲学的好素材。#年度佳作候选#
对电影的印象即导演的名字云逸
盲人的听觉感知和触觉感知通过想象力的转化,与普通人的视觉感知截然不同。他们了解的物体并不是该物体的本来面貌,而是基于自己所获得的有限知识,想象中的一种抽象面貌。但他们的想象力一定是超越常人,看的时候会带入种种哲学思考。另外,总觉得许多场景和手段如果用VR来表现一定会更棒!希望导演将来有机会可以尝试一下VR叙事,肯定会有更大的突破。
“我摸过的所有东西都收进梦里,它们会永远和我在一起”,关于想象的质感。
无法视觉的视觉。竟然不进短片竞赛!
“我梦见过几何学”
导演的美学造诣很深,盲人这个切入点也非常棒通过自己的方式,将盲人的世界具象化,一个非常瑰丽的视角。
真的很不錯,butnotmycupoftea
75/100@efm
当其他几部短片还在拍鱼缸的时候,这里已经在探讨知觉世界了。
#Barbican几部中最喜欢的,开场的疑惑在结尾得到了一个很好的解答,导演在片中用个体变现了一个群体,又用这个表达了一种哲学观,而电影作为介质也是一样的被质疑了。空间与时间的客观性在镜面(兔子洞)面前不值一提。结尾处的夕阳到虚无真的好美,那虚无让我想起了《晒后假日》的海边。
剪辑拼贴感觉有点单薄,但是整个梦幻又朦胧的风格很美好,视障女孩与雕塑的自我,没有画面的童话与梦境,导演对于关于视觉的哲学思考有很深的思考,是很艺术化的短片。
这种观念性的影像太考验与创作者的同频共振了
撞选题了xs
美的
+
十来个人坐在椅子上,中途有人离场,就关闭。如果突然关闭,剩下的人就致盲在洞穴中,出不来吗?@北栅丝厂
#20thViennaShorts#Berlinale2023Generation如梦魇,似幻觉。//#17thFIRST#重看升五星。大银幕看观感更佳,与前作《一切近的都将远去》相比完全拓展了盲人议题的表达,但也同时完成了实现了对「非视觉电影」这一概念的更深入开掘——视觉层面的感知被降到最低,声音和(视觉化的)触觉被放大至叙事/情绪的前景。对非视觉化概念的联觉尝试,或许朱云逸正在开创一种新的感官人类学影像。
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