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想抱抱你啊,孤儿院里的安德烈!孩子们都很漂亮,思想却成熟的惊人。
亲爱的安德列,美丽的丽塔,要是你们一直长不大多好。
听到7岁的女孩说着上帝已死真是太有意思了。
因为mp4更方便在手机上看,所以先于英国版看了苏联版。看了才发现只能叫“苏联版”不能叫“俄罗斯版”因为还真是立陶宛格鲁吉亚吉尔吉斯斯坦各地都有。印象最深的是孤儿院圆圆萌萌的安德烈,提到家人眼眶泛泪,常常夜里梦到妈妈。“你怎么知道那声音是妈妈?”“我一下子就知道。”
孩子们长得好漂亮啊。十月儿童,不就是少年先锋队么?天朝不也是9月1号开学么,不也是7岁上小学么?人家有参观列宁遗体,天朝不也有毛主席遗体么?一切的一切,都是抄袭苏联老大哥还延续到现在的。。看着孩子们稚嫩的脸庞,觉得他们的童年有点被摧毁的遗憾感,其实是遗憾自己的多点吧。
小朋友们惊人的成熟
末日之殇,不过是儿童眼中一粒沙尘。
孩子眼中的苏维埃末期,为无比复杂的历史留下一个无比单纯的注脚。
相对于英国的人生七年,俄国人生七年还反映了社会动荡,国家变迁对个人的影响
覆盖了当时苏联各个地区来自不同阶层的小孩,7岁的小孩有的会比我们预想中成熟,但同时又有着美丽的愿望。穷人家早当家的孩子让人心疼,尤其是孤儿院里的安德烈,直接看哭了……期待看到他们14岁、21岁、28岁的时候的样子!很有意义的系列!
英国七年聚焦贫富差距,俄国七年的孩子们更受到政局的影响,面容幼稚心理成熟。孤儿院的安德烈,麻花辫大眼睛想做好人的小姑娘卡佳,家被暴乱毁掉的帕沙,想要离开的阿霞。
"你觉得十月儿童是什么?""是列宁同志的小帮手。""你能帮列宁什么呢?""…老师没有说过。"
纪录片这种很容易就拍成科普说教的模式了,第一次看到这种用真实的人生来打动人的片子,那些幼小又孤独的灵魂让观者在震惊之外也想要去解答他们的问题,这是苏联的问题,也许也是中国大部分80后的问题。不知道能够成长在这种深刻巨变中的一代是幸运还是不幸。
为什么随便一个孩子都文学化无比啊,个个是尤物。
看了苏俄版人生七年立刻感觉英版的全部骤降一星,英版集中在个体天性、小社群及家庭给人成长的影响上,而苏俄版的将视线投于更广大的社会、政体、家国民族的影响,问题也更丰富恰当,呈现方式更加细腻深邃,虽然切入角度的差异没有高下之分,但越是到后期,英版的缺陷就愈加明显,比如英版35up和42up就拍得相当无聊,缺乏对大环境的关注而仅着眼个人的小世界很容易陷入一种狭隘的境地。相比之下英版更像采访,而苏俄版才真正像纪录片,剪辑得当,编排用心,配乐美,画面中也不乏意味深长的镜头和对人物表情变化的捕捉,甚至保留了很多看似与问题无关但非常有意境的题外话,十足的俄国文学美感。
100+民族10+时区,unorchestrated,娃们啥都知道
苏联末期的7岁孩子真是太成熟了,童言无忌地表达了对当时社会政治的感受。。。记得我7岁时被教育说红旗、或是红土地都是革命烈士鲜血染成的,也和他们一样有类似的迷惑:哪里来的那么多鲜血呢?。。。
总觉得女生会说日语法语意大利语俄语其中之一是很美的事;卡佳和娜斯佳太惹人爱!
和英国的人生七年相比,有种微妙的悲哀感,七岁的小孩嘴里吐出种族隔阂和杀死德国人,好像已经在酝酿着不安。这个系列可能对中国的启示会更大。
做什么事都不后悔,往回看难免要心酸,你要想到未来,你要往前看。—弗拉基米尔·普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