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保罗纽曼让这个片有了实际价值,否则只是淹没在小众影评人中的无聊奥系片之一。因为茂文道格拉斯的角色太过单薄,根本撑不起一个正派的价值体系。但这片实际的效果是让(至少一部分)观众觉得hud的偏激才是正确的(至少不是邪恶的),这赋予本片特别的价值观,跟《血色将至》给我的收获类似
尽管作品本意是要将主人公塑造为反英雄,观众却视其为英雄。里特和纽曼试图揭示现代资本主义的腐朽,以及盲目个体崇拜的陷阱,而不是去观察这个角色。……纽曼说,“我们最没想到的是,人们以英雄的形象接受了哈德……他的反道德性无法为观众所领会,他们眼中只有一位西部英雄的个体!”后来,导演里特则将观众对于此角的“曲解”,归结于六零年代反文化运动的结果,认为年轻人是由于价值观的颠覆才将哈德视作了英雄。
传统的一代死了叛逆的一代赢了理想的一代走了都是匆匆过客谈不上谁究竟是对是错
父亲,兄长和弟弟对生活的不同选择,象征三代美国男性的道德观。hud反映出时代风气的变迁。保罗纽曼,既像传统西部片中的反角那样,投靠工业发展和商业文明,又带有60年代反文化运动的青春反叛味道。他对父亲对西部造反,令人既反感又同情。弟弟并不赞成哥哥的反叛,但他也把乡村丢到脑后,进城去了。
这片有女主角的吗.....就几分钟戏也能得最佳女主?保罗纽曼依然帅气....
黄大师的摄影怎么看都看不腻。影片拍得很有些小镇生活的精髓和味道,在冲突的解决上也走典型的“不闻不问随它去”路线。当然这终归是一部关于人的电影,四大主演的表现大大提升了品质。老爷子和小朋友一个沉稳一个迷茫;纽曼每次表演都让人觉得他怎么只得了一次奖;妮尔相当有味道,完全当得起那尊奖。
黑白35毫米变形宽银幕这个是极致了,黄大师花活颇多但不喧宾夺主。尼尔出境才几分钟就拿影后,不过是很有味道。
这是个不好评价的片子。论剧情其实真是没有特别的,非常平淡,没有高潮,也没有结局。如果不是主演跟最后利索的结尾,那么是很容易被人忘记的。加上主演,结尾跟故事,倒是有种特殊的格调。淡淡的,算是悲伤吧。
尼尔不像是那个时代的表演,黄老师的黑白摄影依然典范。
家庭片。简单来说就是老混子和小混子之间的冲突,哈哈。时代感挺强的。私货也比较多,但整体作为一部电影,还是缺少创新。
保罗纽曼牛仔打扮真好看。
为摄影拜倒距离我上次接触从剧本透出摄人心魄的力量已经太久里特竟不忘在叙事中穿插诗意没有上帝墓地只是一滩烂泥躺在草场三小时听植物生长的声音我们都无可救药
excellentcinematography~!
7。问题青年or中年?纽曼年轻时候老演这种角色。
7.4分。1、那一年奥斯卡拿了一个女主一个男配,再加上保罗·纽曼的提名,这个水准真是太强了,一家三口再加上女管家都是超常的发挥,以至于表演本身盖过了故事主题;2、而故事本身其实还是那些老调重弹,加了些隐喻,加了些价值观的冲突,但整体节奏还是太平了,放在那个年代正好,今天看有些过时了
有因的反叛,氛围太赞。
帕德里夏妮尔的角色写得真好,尽管我觉得她第一场戏演得不怎么样,但后来还是完全被她和这个角色的结合创作出来的独特所征服,她的双手的表演,她对于不同男性角色的关注,尤其在最后一场戏的表演,拿出了非常高质量的表演,她完完全全将那个当下的瞬间放得很大,这是你毫不在意她有时多余的肢体,就是那双深邃的眼睛,传递了许多心事。我还喜欢这部电影的车戏,拍得像散步一样的美好,除了最后撞车的那个段落外,这里面的车戏形成了一个有趣的小剧本的关系。
为无法抑制的衰老死亡难过,为本以为是因为哥哥的事件而不被接受,却没想到早在这之前就一直被爸爸讨厌的哈德难过。这都令人害怕。希望小侄子在闯荡的道路上尽可能不负初心。63年的电影,导演采用黑白模式,大概还是别有意味的。
剧本其实不算出色,但却能让人很舒服地看完,或许这就是保罗纽曼的魅力吧,当然还有优秀摄影以及女主演技的加持,7.5/10。
我要强行五星。回归西部片母题:代际冲突,旧道德与新规则。巧妙在设置了三代人,还有隐藏的母亲与哥哥,极大丰富了人物关系。表演层次和爆发力远远超过田纳西那两部。摄影牛。就是这片拿奥斯卡最佳女主仿佛在逗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