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十多岁的安杰依·瓦伊达也还在拍电影,当年问鼎金棕榈的【铁人】就和这个有关,现在历史总算盖棺定论了,他反而拍的像流水账了,老人家太在乎历史的真实性,结果无论瓦文萨作为政治领袖和一位丈夫都像踏在了时间的车轮上,被推着前进,好在叙事的节奏依旧咄咄逼人,这个人物也没有高大上。★★★
電工瓦文薩有個漂亮的妻子生了一堆孩子。採訪瓦文薩的意大利記者法拉奇應該就是採訪過鄧小平的哪位吧?
红脖干劲蓬勃
Wajda由前两部的人物反应时代,转变成了这里的集中刻画人物。整部影片主要塑造了Walesa作为政治人物的一面和他作为丈夫,父亲的一面。前者受到了历史事实的限制,后者则受到了Walesa真人性格的限制,所以整部作品有点伸展不开的感觉。Wieckiewicz的表演在语气,表情,肢体语言都和真人极度相似。
看了男主人公的经历(其实不用他我们自己也清楚得很),应该越发感觉到了,社会根本的问题不在于是什么主义,而是什么经济,虽然张口闭口每个人都在说主义,可闭嘴吧。
在法拉奇的采访中,影片通过倒叙手法串联起瓦文萨的政治生涯与家庭生活。或因未到盖棺定论时,从政治到人性层面都缺乏深度的剖析。波语英字外挂资源见微博。
他妻子真好~
应该就是给波兰人看的,过于流水账了,还好没把瓦文萨拍成圣人。
你们看着是诺贝尔奖得主,无畏的斗士,坚强的领导者,我看到的是怕(爱喜份儿的电工,六个娃的爹,和一个有点骄傲自大的逗比
就如瓦文萨自己所说:“他不适合日常琐碎的生活”,而在80年代陷入枯竭的波兰却正需要他这样的领导人;在瓦文萨于89年选举总统时,曾经的战友、团结工会创建者之一的知识人米奇尼克著文反对瓦文萨当选总统,并指出其无法领到波兰走向复兴,之后却是也如此(瓦文萨对法拉奇说:“今日支持你的人民,在明日就可能对你丢石头”);瓦文萨完成了自己的历史任务,但他伟大或许就在于他最终坚守了自己创造的体制,而不是紧握权力不放手,最后让国家成为自己的一己之欲。波兰、捷克斯洛伐克等东欧国家的许多经验很值得当下中国学习,但我们似乎忘了他们。网上流传着米奇尼克与哈维尔文集。
有人诟病对主人公描写过于平滑浅薄,像在记录偶像明星,其实注意看穿插其中的主人公接受法拉奇访问时的表现,可以看出导演并不认为主人公像他回忆中那么”好”。电影节奏感和色彩感极佳,难以相信导演已经八十多了,不过看他借法拉奇的眼睛看瓦文萨,又觉得这种狡黠是老人特有的・・・
安杰伊·瓦伊达“政治运动”三部曲之三,以奥莉娅娜·法拉奇对瓦文萨的采访为主线,叙述瓦文萨传奇人生。看来诺贝尔和平奖一直都是政治目的很强的奖项
瓦依达展现政治人物的方式并不政治,倒有些像在描绘一位人格魅力十足的流行偶像。我们看到的瓦文萨自我,无畏,思路锐利,极具领袖天赋。这样的性格加上不时的幽默感,让很多问题对于片中的他和这部电影来说都简单了很多。这是部让人很难指摘的传记,但也因此难言饱满。摄影和剪辑的力道无可挑剔。
瓦伊达在这次对准Wałęsa的拍摄上还是有自己的变更思路的无论是插入配乐还是黑白影像彩色复刻当年的素材然后就是戒指和手表的小扣子做的密致采访本人口述倒叙也还可以类似安检时内衣遮盖诺贝尔奖章这种还是挺直接1.0的p.s.给妻子洗脚不错被挂牌“感冒请勿打扰”逗笑了
119.18
24/2/14:在波兰波罗的海港口城市格但斯克的街道上,随着一辆坦克的前进,抗议者向安全部队投掷燃烧弹,摄像机也开始转动。瓦伊达将真实的当代新闻材料与电影的虚构内容结合起来,以见证历史,在将军、学生和知识分子失败之后,最终引发PZPR崩溃的是一个未受过教育的工人。这不仅仅是浪漫主义。还会有讽刺意味。从<卡廷>到这部电影,影迷也是第一次意识到自己的祖国(俄罗斯)所扮演的角色。但卡廷团结的地方,瓦文萨也可能分裂,瓦伊达的电影受到特别审查。他的作品存在的目的不是为了娱乐西方世界,而是为了向波兰观众揭示历史真相。
《瓦文萨:希望之人》瓦依达的政治运动三部曲终章。记录采访、顺序故事相结合串联起瓦文萨的政治生涯与家庭生活。瓦文萨:“我不适合日常琐碎的生活”,而在80年代陷入枯竭的波兰却正需要他这样的领导人;在瓦文萨于89年选举总统时,曾经的战友、团结工会创建者之一的知识人米奇尼克著文反对瓦文萨当选总统,并指出其无法领到波兰走向复兴,之后却是也如此(瓦文萨对法拉奇说:“今日支持你的人民,在明日就可能对你丢石头”)
瓦伊达倒数第二部作品,背景回到早期的成名作《大理石人》与《铁人》中的1970十二月工人起义和“黑色星期四”,1980格但斯克大罢工。相较前两部的隐喻与象征主义,针对瓦文萨的个人传记则显得更加平铺直叙,他以其坚决与果断掀起了东欧最大规模的工人运动一举瓦解了苏联的统治,同时也对其身后的不光彩之处有所表现。电工出身的瓦文萨与其工友曾被当局多次逮捕与审讯,现实压力与波兰复国主义密谋思潮下,他走上了抗争之路成为当时政治剧变下的政治明星。从解密档案来看,他也曾为自保而签署协议成为当局秘密线人,也曾在工人运动风起云涌之时试图妥协,然而他所领导的团结工会运动与保罗二世等左翼天主教势力合作,凭这片土地深沉的传统最终战胜了集权。其中反复出现的黑白画面加强了历史与现实的映照,似乎最终纯粹的理想在现实中依然走向妥协
看前很好奇瓦伊达在时隔30年后再拍波兰团结工会运动的现实意义;当然,抱这种心态看这片就注定要失望了。一部工整但平庸的人物传记片,虽然弥补了当初拍摄罢工和《铁人》的现实局限,但后者的局限不也正是它的力量吗?
#瓦伊达#6.0通过采访倒叙讲述了瓦文萨从领导罢工到当选总统的历程,两大时空结合得并不是很好,并不是有意在控制信息或者反思之类的东西,完全看不出采用这种方式的必要性。对家庭生活的描绘也呆板刻意,全靠“三次脱下和一次戴上”的手表和戒指,妻子在丈夫出门之前还要求瓦文萨处理坏掉的婴儿车,这样设计或许能显得妻子对丈夫参加罢工运动已习以为常,但也太没有人味了,与罢工、暴动影像及或煽情或亢奋的摇滚乐流露出的强对抗性极不相符。妻子得到瓦文萨被释放消息的那场戏,选择的拍法居然不是拿到报纸立即打开而是回家才从购物袋拿出报纸阅读,也没有展现妻子的忐忑心情,有些不可信。整体看下来的感觉就是——当局也没有那么坏and拍了一场注定胜利/没有敌人的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