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星半。台湾人管束学生的严苛野蛮看上去比大陆有过之而无不及,赴美心得也差不多。没有自然采光通风的教室尤其感觉气闷。结尾的发型转变大概就是吴念真的风格
台湾电影新浪潮运动当中的杰作,娱乐性和思想性结合的非常好,虽然故事的出发点在批判教育制度方面,但同样可以解读到社会批判层面上面,颇有些《迷墙》的意味。镜头语言的前卫,无论放在当时还是现在,都是极富实验性的。
台湾的训教和内地的宠爱不是一回事。
直接回想起國中三年的補習班地獄...沒有錯就是那麼真實,又打又羞辱根本家常便飯。吳念真編劇,將補習班(重考班)的填鴨式教育呈現的淋漓盡致,片中主角名字周「儒林」,現在也是出了名的考大學名補習班欸..記得以前補過的同學說早上7:30進補習班,晚上9點才能放學,龍祥出品是不是畫質就是那麼渣阿..根本沒有修復的感覺。
和以往类似题材表达上并不同,没有强烈的冲突,没有着力捕捉太压抑的部分,反而用一种轻轻的、淡淡的方式诉说。恰恰是有人觉得冷漠的家庭,我反而觉得那是既温暖又不囿传统的存在。
补习班上了等于再浪费一年
从中二病国四生的视角来讽刺教育制度,可悲的不是他们知道自己身在体制之中,而是不知道如何走出体制。革命对他们来说是超越了年纪的沉重。
6.5居然是八十年代的电影,所以从《青少年哪吒》来看这种补习班到九十年代还是如此啊
麦大杰第一次听说,但是冲着吴大神的编剧就值得一看.80年代的台湾,应试教育,读书就是一切.很纯粹的反映学生应试电影,没有夹杂太多其它的东西.军事化的管理,让每一个学生都那么压抑,而这仅仅只是初中考高中而已,并不是高考.
几次的背拍镜头将国四学生压抑无力又暗潮涌动的情绪表现的很好。似乎可以透过后背看见他的脸。
(1)没想到台湾以前拍过这种片,以重考班的角度,来讽刺升学主义,每个角色都很有意思,不论是看似作为加害者实质也是升学主义中失败者的补习班辅导老师,失去与重考生亲密关系的家庭,深陷其中的学生,还是幸运地去美国念书的逃兵学生。(2)蛮意外这部冷门片,乐视视频上会有得看⋯⋯
跟大陆的教育差别不大啊!
风格写实、内容务实。视角独特,铺陈平缓。
现实压抑。但片子本身并不喜欢(不记得看完了没。2017.11.30)
最能反映湾以前高考情况的电影。看似平淡普通的故事,但是给我触动很大。就是不理解,这电影怎么看的人不多?
想不到这种填鸭式的僵化教育,在海峡对岸如出一辙,批判与反思的力度相对而言要深刻一些。
畸形的教育,为了批判吧,出了这个片子,但是能够反映出那个时代的教育情况
还好,我没有高考复习过,人间地狱
学习挺苦的
35年前的电影,现在看也不落伍。教育的根本还没有大的改变,老师眼中的模范生永远只有一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