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一代导演李行形式与内容最统一、说教最含蓄的作品,健康写实主义,早期台湾主旋律,清新淳朴的乡土风格在当时黄梅调风行的台片中独树一帜。水塘人家地域风貌,市集庙会民间风俗,养鸭大赛,品种改良。终结于传统伦理孝道,对戏子涂抹油彩眉来眼去不屑,参演人数和鸭数都很可观。64金马
简洁,淳朴,自然清新。
碧水常围青山转,风物恍惚大陆片
水彩画一般的质感,就是演员演得太随意了....
6/10。冷战思维下台湾电影普遍设置善恶对立,影片道德设置上重农轻商,父亲不希望小月学商业布袋戏献眉,恶的一方(拜金主义者和他的妻子)被善感化,结尾拜金者悔恨地扔掉一大叠钞票并撕碎,林再田父子与小月淋浴着明丽的阳光,如小津电影一般解决了女儿出嫁的家庭危机,恢复天伦之乐。导演花费大篇幅将农业部指导林再田科学养鸭、举办农展会的内容精心编制,多么明显的政治意图,健康写实主义在意识形态上的弊端彻底暴露。场面构图力求生活流式的步调,反复出现小溪里鸭子戏水和破壳而出的画面,林再田不得以把小月留在钟家后独坐河畔的全景,晚霞染红天际衬托林再田有苦难言的养父身份。邻里为养鸭相互嘲讽、因为弃权战胜林家而拿着奖状自鸣得意的赖家父子,收麦段落钟家的成年儿子和小儿子向小月争宠、引得成群姐妹欢笑,充满了理想式的农村风貌展示。
资料馆2015.10.26.8:30pm生不若养,但生养之间依然充满张力的扭结,很有趣的地理时代症候。满银幕的鸭子,化了妆的年轻女孩,乡村被充分的田园牧歌化,却又是在一种现代性(机械化、杂种改良)的喜悦之中。一种身体与情绪的饱满,佐以无伤大雅的悲伤。
合家欢喜庆团圆,欢天喜地养鸭子。
北艺大
葛香亭太棒了!真是精准。“跟十七年电影简直一模一样”“生不如养”(@caesarphoenīx)地召唤外省人的台湾认同。本片的意识形态体系比较复杂,既有土改又有台湾身份问题。当然故事动力本身弱了些(今天看来不成立),论生养关系父女关系,前有小津,后有是枝裕和,李行倒是可着劲儿煽情这路。
台湾盛产苦情片
那时的女子好靓,好纯洁。表演真是....哎...
李行的調度沒什麼問題,只是這劇本敘事線不斷岔開,也許是有政宣壓力...
【中国电影资料馆李行回顾展】胶片版。前半很好。结尾的苦情戏实在过于刻意,人物形象符号化,表演较为刻板做作(如朝富的妻子)。人物性格、行为的转折也很生硬。倒是中间的农村风光很不错。相比此片,还是更喜欢《秋决》里的唐宝云与欧威。两星半
7,台湾健康写实电影的代表,乡土气息浓郁,开头小月赶上百只鸭子的镜头即便从现在来看也颇为壮观
本片收穫:美麗的田野風光和清純的寶寶。不求藝術有功,但求政治無過的心態一直存於華語片潛意識裡,即使政治不在凌駕一切時,片子還是半桶山四不像,台灣電影未死,只是不曾活過。
那些鸭子的镜头很美。
从新闻联播借来的voiceover+琼瑶式单薄无趣圣母纸片化人设+哭天喊地狗血无聊剧情,活生生在课堂上睡了过去(当然我本来也挺困的)。#论我不喜欢台湾电影的一百个理由#
健康写实主义。李行代表作,形式感果然还是很强,不过作为影史意义来说,好歹总算在关注生活和生活中的人了。叙事感觉很散漫拖沓,但是多少触及了一些社会现实。乡土的风景很美,演员的演技实在受不了。三星半。
“耕者有其田,乐土在人间”,还有“增产报国”的条幅。斥责戏子游民的农本思想。清新质朴宛如八十年代大陆的农村电影,却多了些亲情的暖意。
是恋恋风尘里放的那部坝坝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