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从奥斯威辛到耶路撒冷 De Auschwitz à Jérusalem(1998)
- 标签:
- 纪录片
- 类型:
- 电影
- 导演:
- Serge de Sampigny
- 主演:
- 评分:
- 9
- 剧情:
- 1948年5月14日,在特拉维夫,大卫·本·古里安(David Ben Gurion)发表了一项历史性的宣言,让在场的数千名目击者热泪盈眶:以色列国的建立。这篇演讲被全世界的犹太人欢呼为他们最珍视的愿望的实现,标志着长达两千年的流放的结束。对于大屠杀幸存者来说,以色列的诞生提供了慰藉和希望。然而,对于700,000名将流离失所或被迫离开他们在这个新生国家的家园的巴勒斯坦人来说,这标志着一个不公正的篇章的开始。这部引人入胜的纪录片深入探讨了持久冲突的起源,涵盖了从最初的纳粹迫害到今天的事件,包括悲惨的出埃及记和联合国1947年对巴勒斯坦分治的投票。它提供了公正而细致的叙述,揭示了复杂而持续的斗争。...

-
- 主演:
- 类型:
- 短片
- 地区:
- 美国,美国
- 评分:
- 8.6
- 简介:
- 暂无...
- 评论:
- 剧前半段还行,后面节奏完全崩了,大段大段回忆填时长,真的特别特别水。而且剧本的三观也特别不正。一是女主的整个发家史,完全就是赌徒嘛,空手加杠杆,倒爷吃苏粮,最后「扛」过寒冬也体现不出任何个人奋斗啊,仍然是靠赌,没创造一分钱物质财富。当然,后半段经营钢厂之后,总算是有点正事干了。二是包括原著作者阿耐也隐隐透出来的那种味道,仿佛国企改制的时候国家的所有政策都是有坑的,还特别喜欢冤枉清官,而反过来民营企业家才是社会的良心,最后还主动认罪赔偿哈哈哈——那个年代过去没几天啊,很多当事人都活着呢,到底是蛆蜿蝏它妈那样的贪官和黑心企业家多呢,还是像女主这样的「好地主」多呢?文艺创作当然要强调戏剧性,可也不能完全忽略普遍性吧?你这样写故事,和莫言又有什么区别呢?和《隐入尘烟》不就是一路货色吗。很失望。
- 对赵丽颖偏路人粉,但是这剧的剧情,尤其是赵垒这块经不起推敲:他只是外企的高管,公司不是他自己的,他为什么要冒那么大风险投钱帮许半夏?如果说是出于情感,这更是触碰了外企的红线。首先外企的供应商有严格的资质筛选,不会轮到半夏这样资质的企业,剧中这样的牵扯,绝对会被作为桃色事件弹劾赵垒。另外许半夏从俄罗斯带回的皮衣,价值也超过了外企常规可以接受供应商的礼物价值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