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结尾黎莉莉啃的是甜芦粟
“家里老婆死缠着不放,身边年轻的又怕跟小伙子跑了,只能多捞钱维持...”..........和现在有啥区别...................张三李四这名字又太有意义..........
讽刺喜剧,贪财好色的官僚与爱面子的富人,贵太太们之间的攀比。结尾多少有点理想主义了,这个其实挺难的。还有就是外景的录音大部分都丢了,可惜了
欧阳予倩不愧是重国话剧奠基人之一,台词太精彩了,又讽刺又好笑,一点儿也不输40年代的《太太万岁》。黎莉莉个人秀,八面玲珑又开朗聪慧爽利,又不乏善良纯真,看完之后,真的爱上她抽烟时的洒脱。张三李四捞钱维持爱情,一个三房太太,一个两房太太;张三请客,李四花钱;张太太养男人,李太太偷钱,太讽刺了!张玉成一生气打拳、不给饭吃生气,太可爱了!原来30年代的人就开始怀念学生时代的自由自在,苦于成年生活的紧张无奈。当年的小学生也挺能整活儿,还会自己画结婚证。最后有些drama,李太太离开李先生,穿上村姑的打扮,与张玉成在火车上相遇,共赴新生活。
民国时期的剧大都是苦大仇深,又或者贫家女富家公子类型的俗套剧情,又或者大学生窘迫命运。如这般浅幽默,跳脱出俗套剧情的戏真是少见。欧阳予倩在京剧和话剧方面集大成,甚至当时同梅艳芳并列为“北梅南欧”,本来担心传统戏剧及话剧出身的他导演电影会不会拿腔拿调,如此看来,他把三者关系的界限划分明确,导演电影在当时也属于大师级别。整部片子丝毫不做作,已经有了脱离中国古典主义的味道,甚至有一种香港六七十年代的电影感。很是难得。电影故事围绕着黎莉莉一角展开叙述,将两个家庭的问题逐层揭露,最终闹出偷钱一事。而黎莉莉的进步独立大胆的人设至始至终逻辑性都是非常强的,也让最后一幕勇敢曝露真相的她极有说服力,为剧情画上了完整句点。完成度很高,故事很扎实,演员表演很具现代感,只能说欧阳予倩牛逼大了。
黎莉莉在这部片子里真可爱啊。
❤️13《如此繁华》。1⃣️通过一系列上流社会的腐败刻画,阐述其糜烂的价值观,让人们清醒认识到民族危亡时的这些民族蛀虫。虽然本片的革命情节占比较少,但却是点睛之笔。表面看是软性电影,实则是伪软性的硬性电影。
活泼明艳的黎莉莉,从温柔乡阔太太转变为抗着包裹的普通妇人,一个大宅子三方利益关系,金钱情感权力的算计。同时受到好莱坞审美和国难现实影响的电影呈现出一种杂糅的样貌
黎莉莉个人秀,拉娜出走,青年觉醒。迎来送往和一起盗窃案。张三的大洋房住不满,拉朋友李四和他的漂亮太太陶氏来住,一起热闹。李四巴结王司令,在洋房里办聚会,陶氏表演歌舞。王司令和张三都打起陶氏的主意。张三的弟弟张四是进步青年,和陶氏老同学,暗恋陶氏,重逢,找陶氏为革命募捐,带陶氏去乡下参加宣传活动。李四是个空架子老爷,陶氏的兄弟也来要钱补家用,张四再次找陶氏募捐,情急之下,陶氏偷了张三老婆的私房钱。报警,陶氏告诉张四钱是自己偷的,让张四背黑锅,张四顶包,张三处罚,陶氏不忍心,澄清真相。张四心灰意冷,陶氏追随而去,在奔赴远方的火车上相视而笑,村姑装扮的陶氏迎来新生
一个阔太怎样跟随小学同学参加革命的故事。
最后一幕里黎莉莉的村女装扮,让人一下子就想到了都市风光,俏皮灵动。
男人之间的金钱与面子,女人之间的暗斗,内心戏十足台词的言外之意,照镜子拿衣料晒首饰。六个男女之间几组暗自牵绕的关系始于男性的好色,全片以人物关系推进。女性作为男性的首饰和招牌,成为升官发财的工具。《如此繁华》《我爱自由》两首歌曲一软一硬,人物仓促转向较为肤浅处理。最后李揭露面孔,离家追自由,火车成为物化的反抗和前进进步。
挺不错的电影,在细节上做得很好,例如两个女人暗中比较,男性的心理等等
很好的讽刺喜剧.三十年代的电影尺度蛮大的
补.初一暑假时看的。(中学时候寒暑假时看的老电影按时间顺序都笔记上了)
结局不太好,前面真是好看!
欧阳予倩编剧水平很高,可见对上海富人社会的丑恶生活了如指掌啊,黎莉莉确实有一张西洋人的cameraface
对白多,但是那时候对白不要求每句都有潜台词,自然生活,有些话,放今天也很适用。
前半段好,节奏,台词都在结构之内,后半段泄了。
没想到结尾这么有趣。从温室里的家猫到抛弃一切荣华富贵的野猫。黎莉莉从华丽的“阔太太”到吃着甘蔗有些粗野的村姑,她的转变可以说是本片的最大特色和主线。走出华而不实的家庭,在37年抗战前期这样的影片也迎合了当时保家卫国得思想热潮吧。附逆影人梅熹在《春江遗恨》也演过积极进步的先进抗日份子。和刘琼是好友关系,而在两年后的《少奶奶的扇子》和刘琼则又是情敌关系。你看是跟得上还是跟不上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