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似要讲述一个女厂长的力量,但实际上却很讽刺地反复自我强调“女人就是小心眼儿”,“女人就是没逻辑”。在这部电影里,杨莎的改革就如同操持一个家,她就像一个“母亲”,而不是一个真正的“改革者”。而改革的代价则是自己的感情问题被悬置了。
80年代最女权的电影,沿袭了社会主义女权电影的传统,女性进入原先男性特权的社会分工,成为改革开放的主体和中坚,也受到当时国有企业承包转型、剪裁冗员以及和市场接轨的体制支持,包括非性别歧视的用人体制支持。女性进入男性特权职位,要抗争的是黑压压的男性管理层的权力斗争,官僚结构和厌女文化。redistribution肯定会带来recognition的变化,不仅对女厂长服气打破对femininity成见,更重要的是它强调了女性逻辑,一种基于照料(帮职工搬家、让房间、解决幼儿园接送车)和民主(没官架子、以理服人、虚心采纳意见、敢破格用人才)的逻辑。这种女权逻辑不正是女权主义者想建构的么?
女人和男人一样,也不一样。不用刻意去强调不同,女性柔中带刚,更坚韧,也更有力量。
1985年
李克纯不错。1986.10.08
看得津津有味
自信的人实在太美了!然而,练就这种由内而外的美也实在太难了!如何让《女人的力量》在体制改革中发挥积极作用?回答这个「哲学问题」之前,首先要搞清楚「女人」是何种生物。女人总结了自己的优势抑或局限:高瞻远瞩抑或好高骛远;感同身受抑或心慈手软;敢为人先抑或有勇无谋;拳拳盛意抑或稀里糊涂;颠覆逻辑思维的直觉抑或没有理论支撑的幻想。不过,两位女性导演把「爱情的力量」全部算在女人头上无疑是个误会——若不是「助理工程师」在背后推波助澜,这个「临危受命」的女厂长抑或男经理也不会在《经理室的空座位》上干得风生水起。显然,需要以消耗个人精力来「反哺」的薄弱环节在于「秘书」这一角色。为此,在不挑起「性别对立」的前提下,怎样一边摆脱「政治铁腕」的干扰一边建立起自己的「指挥系统」成了《独身女人》需要思考和实践的课题。
这不就是三十年前的朱迪和尼克
的确看到了女人的柔弱却坚韧的力量
国产老电影,女主上任厂长后,对企业和员工们做出的改变和贡献!影片很有正能量,可看出当时大型国有企业内的风貌,员工心态等!现在这样的单位,这样的领导几乎没有了!女主李克纯,短发干练,此片豆瓣未列入演员表!
开头那段旁白精彩……
不能同意为什么女厂长就是把女性去性别化了,难道说电影还没有反映出女厂长行事作风与男性的区别吗?
一条缺点,总在强调厂长一把手的女性身份,教条了
还是把女性去性别化了,这些困难都是表面的。
对女性社会角色的偏见,女强人固然需要,但柔情有时更能解决问题
小时候看过系列
姜树森较好的片子
一个除了时代局限性之外近乎完美的女性形象。
一般……
80年代初国企提拔女领导应对困境的故事。这片中的女主是当时所有表现女强人电影中最不像的,不但外形不像个女强人,举止作派也不像,让此演员当主角应该是导演刻意为之,就要个外表柔弱没有智慧的来演!电影果真是现实的折射,血总是热的那种英雄式的改革者已经不被当权者所喜,更柔弱无能的女人才能更听话。本片的情节比如企业发展三产、销售承包、裁员等等改革手段都不新鲜,女领导只要肯执行就可以了,实在算不上她的创新。新鲜的是,女人的力量在女领导身上有显现,对男同事撒娇推进工作很奇葩。也许上级领导利用的就是她这点吧,呵呵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