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一直管日剧日影滤出来的颜色叫白内障色,这部是真白内障片(并无冒犯视障朋友们的意思)。自我感觉主题很大,自我感觉很唯美,自我感觉很相爱。反正就是导演在拍的时候把自己感动得泪流满面,我在看的时候被大逆光和不稳的镜头刺激得满面流泪。男女主角的爱情戏反正我是一毛钱一分钟都不信的。
是诠释创造了世界,没有光之前,只有混沌不成一物。相异介质交错重叠得越多,越接近电影的真容。健全人不懂盲人,解说者不懂导演,而闭着眼睛的观众走过隐形的茂密空间,理解透彻泪流满面。
看完的唯一启发就是可以在有日照的窗前挂个棱面水晶球。。河濑阿姨真的可以永远打入一种关注单元再别来主竞赛了
#BIFF#迄今最好看的河濑直美。电影解说员的角色探讨了图像与描述、盲与想象、主观与留白等诸多元命题;作为缺席父亲的替代者,摄影师的盲更像一个摄影商业化时代的隐喻。大量特写展现人物的内在情绪。像那尊沙雕,『没有比从我们眼前消失的东西更美的事物了。』
A/请科波拉把导演奖还给河濑阿姨谢谢:)/见长评
撇开某些煽情桥段,《光》不仅是部极具人道魅力的影片,还是河濑直美写给电影的情书。影片最打动我的是图像与文字之间恋人一般的关系:彼此依恋,又互相否定;互不需要,又彼此辐射(radiance)。女主深夜回家路上练习着把世界转化成文字,而到了最后,又用自己的文字确证了图像中那不会消失的“光”。
失明是在街头跌入一滩丧失感知的秽物,是从天桥拾级攀爬进黑暗的寂灭。浑然不觉光明的存在,却在心头升腾起对影像的渴望。口述的影片,哪里潦草哪里冗余,他们虽看不见,却一清二楚;缺憾的人生,哪里干扰哪里逃避,他们虽无从说起,却万语千言。双反相机曾经是他的眼,而今,她的声音叩响了他的心脏。
真正达成和解的是抒情性与河濑阿姨陈词滥调身世梗的复调演绎,从中诞生的是浮光掠影式的高概念残余和彻头彻尾的庸俗。难道还不是时候停下来想想自己除了拍电影还能做什么呢?
完完全全被打动,感谢日本电影周。没有什么比正在眼前消失的事物更美了,可是舍弃最爱的东西真的太痛苦了。夕阳的余晖照耀着每个「失去」的人的身上,失去眼中的世界,失去一生的爱好,失去至爱。那些羁绊落碎在光辉里,失去了也无所谓。但如果电影给了你正直的希望,那也很好。音乐和画面满分。
选材和角度都好,有个堪称杰作的开场;最后半小时彻底毁了……男主角线写得不够,女主角线干脆就是生搬硬套……说实话连「澄沙之味」都不如……河濑阿姨下次估计又要被降级了……
12/2@大光明人们在观影中往往更爱关注与谈论“声画”中的画(光)而非声(我姑且称之为影),而在声的渐进与光的渐失中,观者得以随男主进入一种促狭激烈的光敏(而非失明)状态。小景别大逆光多特写直摄人物也是艺术的一段暗途,永濑正敏与河濑直美联手谱就的一封致电影情书。p.s.惜女主选角过单薄。
他,找到可以让他继续坚持(活)下去的能量,于是他将“心脏”狠狠的扔向了山谷。
讲的是一种给盲人描述电影的工作,涉及到画外音的运用,电影文本解读,对艺术的理解。全程大特写,眼睛充满画框,感性而震撼。最浅层是两个相互交织的成长故事,最终和对艺术的理解一道,上升至对人生的理解。层次非常丰富,嚼劲十足。第二遍重映旁边大妈哭得不行,全场一半人留到最后鼓掌。
长泽雅美有客串,麻酱演盲人不像啊,很萌。为盲人电影配制解说词的段落很有文学性,可惜剧情走向、拍摄手法没新意,太多特写、逆光,煽情过盛的台词,小清新痕迹浓,还好一旦拍到森林又恢复正常了,听听环境声就很迷人,按照野真千子的样子找来的水崎绫女还算漂亮,经得住特写,永濑正敏的演技扎实。
我思念,肌肤亲吻风的触觉。
河濑阿姨曾说:日本人基本上都不怎么喜欢我的电影,法国人更懂我。没看之前我以为是作品太文艺、小众、冷淡晦涩所致。看完发现不啊,是阿姨不仅缺乏冷淡,更缺乏克制,自嗨不已,为了建立主题,并煽情到极致,不惜在女主父亲的死之上硬生生加码了母亲的认知障碍,更编造了不具信服力的没头没脑的爱情。
如果换掉永濑正敏这应该就是一部两星片吧,他实在演的太好了,乱七八糟晃来晃去的镜头里他就是最亮的光了!感觉这片的剧本其实写的很工整,但如果能换个导演能更好……
想象力大抵还是等同于阅历。丨修改稿子就是洗涤心灵。
还是那个沉浸在自己世界里的河濑直美,中途私体验又肆无忌惮的溢出来了,但这次的命题实在太喜欢了,结尾用光做解答也很喜欢。嘛,其实比是枝裕和锋利些挺好的
河濑直美擅长的环境音和森林戏一贯的出色,失明与亲人离世和给盲人讲读影片内的年老三部分与主题都能联系起来,生命就是伴随痛苦寻找光的过程。得过眼病的我对看不到的那幕有体会并害怕不已,近几年同题材相比盲视推拿更喜欢这部,从女性角度给人以希望。大眼睛女主居然拍情色写真出身表现惊艳。北影节百老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