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写实主义电影”
來來來,來台大;去去去,去美國。
看這樣的片子對活在現代的人來說是個新奇有趣的體驗。既可觀察當時的社會狀態,也可以體察到傳統漢人價值觀的展現與變遷(相比於現在),而插手旁觀早期政府如何利用電影"教化人民",更是趣事一樁。此外,片中白景瑞的拍片手法、剪接技巧相當活潑,也讓我對台灣電影的發展軌多了一些了解。
就是太「主旋律」了,70s的台普还是很大陆的。推荐在土豆网看从台湾公视录下来的版本。
一点看不出归亚蕾的样子。
健康写实主义佳作,台湾现代化建设的流动式宣传组画,表现六十年代台湾社会的某种情调。有关经济建设的画面内容穿插,与情节融合得相对自然,较具说服力,体现当时欣欣向荣的社会活力。由于健康写实主义规定影片必须突出人性的真善美和道德教化功能,避免过度暴露社会负面,逃避一些尖锐的社会问题,这个时期的台湾银幕充满着扁平、脸谱化的角色,没留下多少货真价实的内容。本片的不同之处在于,探索新颖的电影结构和镜头技巧,摆脱了空洞的伦理说教的桎梏,紧紧围绕台北为家的主题结构不同状貌的故事复调,剧情条理比较清晰。三则故事并未按照交叉剪辑的模式,而是采取分列式,形成耐人寻味的对照,方便观众思考。适逢赴美留学热潮的时代背景,影片针对台湾人对美国的暧昧态度,进行了有趣的剖析和轻微的讽刺,对崇美拜金的不良风气做了善意的批评。
白景瑞一直以来都有点镜头上的实验性。
美女养眼啊
西方=美国=背德。东方=中国=道德。这一组简单的摩尼教式的善恶二分法是健康写实主义的局限,四组人物关系形成的对照也总是被装配为“善”与“恶”,矛盾点便尽数分配其中,同时白景瑞对“正邪”角色的妆容设计也具有相似的对立性,化有蛇蝎美人/男人式的妖媚风格的角色即西方文化的信奉者,而他们的结局若非离去(叙事参与的结束),就是皈依中式道德,洗涤原先由西方污化的灵魂。但是,健康写实主义作品似乎缺少某种直给的意识形态政宣性,而是以儒家情节剧的外貌装扮它,白景瑞甚至更为先锋地引入新电影技巧,角色可以通过跳接移动至任意空间,持续地说教,希冀以涓涓教诲感化角色,以及观者。在罗马实验艺术中心求学的白景瑞同时也褪去了些许类型片的虚假,但真实的台北街景又何尝不是遮掩后的“真实”呢。2023.3.25
一班飞机载着归国的人,他们各怀心事,多年未归,却并不打算久留,分屏出三个故事,有对父母的牵挂,有对昔日爱人情感的认清,也有深刻体会劳苦妻子的伟大,国外的向往对位故土的热情,热情难却,留下是一致的,异口同声、推拉、跳切是手法上的突出。
Homesweethome
嘉义故里。@Shikahara
炫技般的推镜头、分割画面在当时看来可能比较新潮,现在难免觉得花哨的“可怕”。音乐虽然腔调颇有几分韵味,可那个惊天动地啊。。。飞燕去来,落叶归根,很富有彼时回归“乡土”需求。PS:归亚蕾,真没认出来。
1⃣️全片采用多线叙述的结构和画面分割的方法,推镜头等。略显可怕的配乐。画面用分割方式,将三组不同场景的戏,同时出现在一个画面上,并以音乐替代部分对白。这种方式很新鲜,但观众不易同时记牢三组画面,此后很少有人用。2⃣️电影主题:通过几个留学在外的台湾青年最终决定留在台湾的故事,表达了对家乡的依恋,以及台湾对有才青年的召唤。3⃣️本片背景:1970年,白景瑞替中影导演的《家在台北》是针对很多留学生在国外学成不归的问题而拍。4⃣️“健康写实主义电影”
感觉有些镜头是刻意运用,并不那么让人舒适。尤其冷露篇,王溥步步紧逼冷露时镜头居然用层层推进的方式,这不是恐怖片啊。。。😓其实每条故事线都挺好的,但是都感觉点到为止没有深挖,勉强3星吧。主题曲真的吓死人。。
好年轻的归亚蕾,好正宗的普通话,好可怕的分割镜头。
8.0分白景瑞讲的自己的故事一个知道自己本分的人,一个知道自己根在哪里的人,一个知道自己以后要为谁服务的人,意大利学成归来是要服务国产电影的。白景瑞继续用家庭通俗剧做幌子玩儿自己的实验电影,疯狂的分割画面,稍加收敛的前景遮挡。一个不仅有形式,还有内容的电影人
膠卷轉HDcam,畫質比市面流傳的DVD好上許多,觀感也比預期好很多,白景瑞突梯的剪接、變焦較之《寂寞的十七歲》、《新娘與我》更熟練,激發的喜劇效果我相信是白景瑞刻意為之的,看到近五十年前彩色鮮活的台北,還是很感動的,2018.10.28@光點
同年代的香港电影竟比此片强万倍。这电影可以用崩溃来形容,依稀偷着主旋律的腐霉味儿。
.